原标题:打通堵点,助民营企业释放更大创新活力
——细读“民间投资13条”②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有企业缺乏中试能力,创新成果难以加快走向生产线;有企业实力有限,数字化转型难以推进。
种种堵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民间投资13条”的落地见效,这些堵点有望被逐步打通。

——聚焦“中试”,为民营企业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堵点。
中试,产品大规模量产前的中间试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重要环节。
过去,囿于人才、资金、科研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创新意愿强但创新能力弱的困境。特别是由于中试平台和中试服务缺乏,一些民营企业难以顺利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制约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为破除创新瓶颈,《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两方面举措。
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产业缺什么技术、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企业最敏锐、最有话语权,这恰恰与中试服务链条的定位非常吻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春芳表示,将强化投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进行一体化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
另一方面,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中试服务。共享试验设备、应用场景、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共享的中试生态体系,将为民营企业验证创新成果提供更大便利,从而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聚焦“数字化”,为中小企业架起转型升级的桥梁。
对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好处很多。大连有家企业,深耕塑料行业10余年,能耗居高不下。经供电企业“诊断”后,安装上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电表,可实时监测设备用电情况、识别无效能耗,动态调节设备运行及工艺参数。通过转型,2024年企业降低生产能耗约18%,用电成本大为降低。
对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难度也不小。受限于数据匮乏、服务昂贵等因素,不少中小企业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制约了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
为此,《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民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更多民营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改造。“这并非简单的资金支持,而是着眼长远,帮助民营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抓住了当前产业变革的核心,体现了政策举措的前瞻性。”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梁彦分析道。
支持民企创新,政策正在接续发力。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从支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组织科技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此次“民间投资13条”又提出诸多务实举措。
期待在政策助力下,更多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