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老兵的军礼

2025-09-04 08:41:16    人民日报

 

观礼嘉宾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抗战老兵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
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黑龙江哈尔滨,95岁的东北抗联老兵王济堂在观看阅兵仪式直播时敬军礼。
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
 

观礼嘉宾敬礼。
新华社记者 李 明摄
 

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
 
105岁抗战老兵陈玉兰——
“看到国家这么强大,当年的苦没白吃”
本报记者  孙海天

9月3日上午,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间明亮的病房里,一场特殊的“观礼”正在进行。105岁的抗战老兵、琼崖纵队交通员陈玉兰躺在病床上,在家人的陪伴下,凝神注视着电视屏幕里的直播画面。

“母亲前几天感觉身体不舒服,刚住院,好在身体没有大碍。”陈玉兰的女儿林红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她念叨好几天了。”

7名亲人惨遭杀害,1939年,陈玉兰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穿梭在日军岗哨间的地下交通员。陈玉兰摸索出5条秘密线路,学会了通过鸟鸣、烟味判断敌情。

轰隆隆——钢铁洪流驶来。老人的思绪穿越80多年的时空,回到了海南文昌南阳乡那片被战火炙烤的红土地,念叨起当年的“土神器”。“那时要是有这样的装备,我的战友能少牺牲好多……”老人喃喃道。

望着和平鸽飞向天空,老人眼含泪水,轻轻点头:“看到国家这么强大,当年的苦没白吃!”

 

 


 

九十九岁抗战老兵翟维俊——
“不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本报记者  施  芳

9月3日清晨,从住所到天安门广场的路上,99岁的抗战老兵翟维俊的目光始终望向车窗外,喃喃自语:“要是那些牺牲的老战友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

10年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抗战老兵方队中的翟维俊奋力挥舞双手,那一幕让很多人动容。

80年前,19岁的翟维俊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原八路军129师)四纵队十三旅工兵连。从文书到连长,他历经100多次战斗,立战功10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身上有40多处枪伤,体内残留4块弹片。

他珍藏的物品中,有一份鲜血浸染的名单。册子的封面,写着“十三军三十八师工兵连花名册”,内页182个名字整齐排列。花名册里,一片黑色的印记格外醒目。“子弹从我右胸射入,穿过后背,血渗在了名册上。”翟维俊说。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不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翟维俊话语铿锵。

 

 


 

99岁抗战老兵黄菘华——
“那时候,哪能想到现在有这么多新武器”
本报记者  贺林平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浑厚的歌声,从电视里传出。9月3日,广东广州,99岁的抗战老兵黄菘华看着阅兵仪式直播,跟着旋律低哼起来,“193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少年工作队。那时候,这首歌广为传唱。”

军号响亮,军乐激昂。随着直播镜头切换,一位位老兵的面庞出现在屏幕上,黄菘华眼眶泛红。“看到他们,我就不自觉想起当年的老战友。”他说。

看着各式先进武器一一亮相,黄菘华的眼里闪着亮光。“当年,我们整个交通站里只有一支三八式步枪。”黄菘华说,“那时候,哪能想到现在有这么多新武器。”

他摊开稿纸,写下笔记:“抗战历史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写就的诗篇,永远不能忘记。”

 

 


 

95岁抗战老兵姜德堂——
“跟党走,民族会越来越兴旺”
本报记者  王昊男

9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95岁的抗战老兵姜德堂早早起床,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阅兵仪式直播的开始。

14岁那年,姜德堂成了地下交通员。“打探敌情、关注日军动向,啥活我都抢着干。”姜德堂说,“当时年龄小,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部队不要我。”日寇修筑了炮楼,姜德堂就悄悄收集相关信息,帮助八路军炸炮楼。“几次战斗下来,战友们就叫我‘胶东小八路’,感觉光荣得很。”姜德堂回忆。

电视里,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迎风招展。姜德堂悄悄从兜里掏出一块洗得发白的手绢,用力按住了眼角。“我们那时候最厉害的,就是自己造的土地雷。”姜德堂想起很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战友,“英雄的部队,英雄的兵。跟党走,民族会越来越兴旺。”

 

 


 

94岁抗战老兵罗竞辉——
“三次现场观礼,我都心潮澎湃”
本报记者  江  琳

9月3日早晨,94岁的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兵罗竞辉,用微微颤抖的双手,一枚一枚,郑重地将勋章佩戴在胸前。

“今天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我握手,我倍感振奋。”罗竞辉说,“千千万万人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是罗竞辉第三次受邀到现场观看阅兵盛典。“三次现场观礼,我都心潮澎湃。今天格外震撼。”他感叹道。

1943年3月,罗竞辉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他所在的海上中队,承担拦截日本船只、保卫渔民生产等任务。“我们剿灭敌船、炸沉走私船,俘虏、击毙敌人超过120人。”老人语气中带着自豪。

微风拂动老人的白发,也拂过那一枚枚被岁月浸染的勋章。“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罗竞辉目光坚定。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和平的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