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副会长,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我们徒步考察长城,走过外三关之后就进入了内三关长城。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的紫荆关是内三关河北境内最大的关城。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并称为明代长城“内三关”,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因为此地满山盛开的紫荆花而得名,是一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老关塞。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西北45公里处,距北京约170公里。关城所在的山名叫紫荆山,漫山的紫荆树到了花开时节便满山飘香。山因花而得名,关因山而得名。

紫荆关依山傍水,地形极为险要。关城的东面是万仞山,西面是犀牛山,北面是拒马河。关城雄踞太行山脉通达北京的要道。明长城由北京怀柔开始分为内外两道长城,向北的外长城,经河北宣府到张家口,再到山西大同,向西延伸;向南的内长城,从八达岭往西南,经紫荆关、倒马关,进入山西境内。我们徒步考察时先由东向西走的外长城,然后又转过来由西向东走内长城。内长城上有六座非常著名的关口,就是内三关和外三关。内三关是居庸、紫荆、倒马,外三关是宁武、雁门、偏关,内外长城在山西偏关和清水河交界的丫角山汇合,又成为一道长城继续向西。
紫荆关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称谓。战国时期为“上谷关”,东汉时叫“五阮关”,北魏称“子庄关”,宋、金时期又改称“金陂关”。到了元代才正式称为“紫荆关”,明清一直沿用此称谓。明代以前的紫荆关,是土石混筑的一个不大的关城。直到明洪武年间,为了加强太行山地区的军事防御,才对紫荆关旧城进行改筑,同时又修建了一座紫荆关新城。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紫荆关军事地位愈发重要。明代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紫荆关城不断扩建、增修,形成了非常完备的防御体系。关城城墙总长18160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紫荆关北门建在拒马河河谷的南岸,坐西朝东,由巨大的条石砌筑。关门之上,镶嵌有两重石匾,上匾是“河山带砺”四个大字(“河”指的是流经紫荆关的拒马河,“山”指的是紫荆山及周边的大山,“砺”指的是紫荆关长城和关城),下匾题“紫荆关”。原来在城门上有城楼,文物部门做城墙修缮时,在紫荆关城台上发现了木结构城楼的柱础。
紫荆关城曾历经千年风雨。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乌桓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脚下。汉将马援看到自己的军队人数处于劣势,恐怕很难守住紫荆关,汉军在紫荆关稍做抵抗就做出败退的样子,然后把主力部队埋伏在出紫荆关的路上。乌桓兵夺取了关城要继续南进,却在紫荆关十八盘遭到汉军的伏击。敌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
在金代、元代,紫荆关都发生过较大的战事,最重视这里军事防御建设的还数明代。明正德三年(1508年),在紫荆关设参将,率重兵把守紫荆关城。到正德九年(1514年),明武宗又进一步在紫荆关设置副总兵常驻关城,这时守军达1200多人。除了平时在紫荆关有重兵驻守之外,在春秋两季,还有班军轮流参与紫荆关的防御。
据《西关志》记载,紫荆关所统辖的长城,有11处非常险要的关口。由这些关口连接起来的城墙,都由重兵把守。紫荆关是这段长城的一个指挥中心。在紫荆关所负责的这段城墙上,各种大小关口加起来就有92处之多,也就是今天河北涞源县西七亩地村向东一直到北京门头沟紫荆关长城所辖的长城防区,总共有明代的边墙210华里。在这段长城上,有砖砌的空心敌楼300多座。如此宏伟密集的防御措施,可以说与明代九边十一镇中的任何一处相比,都毫不逊色。
紫荆关发生的最大军事事件也在明代,特别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后,紫荆关的战略地位得以突显。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蒙古瓦剌挟持英宗到了紫荆关城下,假传英宗的圣旨,骗紫荆关的守军打开了城门,从这里一直攻到了北京的西直门、德胜门外,朝野震惊。在明代兵部尚书于谦的成功指挥下,明军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据《紫荆关拒马河考》记载,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也就是说在长城沿线险要的地方有轻重,驻守的地方也有缓急,但是居庸关和紫荆关这两个地方,是畿辅的咽喉之地。即便是将居庸关和紫荆关两个关口进行比较,于谦说,纵观以前的各场战争,敌人攻打居庸关,从居庸关能攻入长城的,10次中也就有3次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敌人攻打紫荆关,通过紫荆关攻打长城,进入长城之后再进攻,10次中却有7次都能成功。
明代时,蒙古军队屡次攻入外长城后,都是选择紫荆关作为突破口,攻下紫荆关后再南下抢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也是分兵两路。一路是李自成亲自率领攻打居庸关,另一路就是攻打紫荆关。紫荆关首先被攻破之后,居庸关也被攻下。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切断了崇祯皇帝南逃的后路。所以,崇祯见大势已去,就吊死在煤山。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还是我军抗击日寇的敌后战场。紫荆关南面的狼牙山,有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当时日寇发动了“扫荡”,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在反“扫荡”过程中,为掩护大部队,阻击敌人的战士们相继壮烈牺牲。最后只剩下五个战士退到了狼牙山一个高地上,子弹打光了,就用山上的石头砸进攻的敌人。五壮士被敌人逼上绝路,宁死不做俘虏,纷纷跳下了陡峭的悬崖。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今日的紫荆关已成为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名胜,到这里来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十八盘岩壁,上面刻有一个歪戴着乌纱帽、一脸哭相的头像。据说这是明末的一个官吏,以修缮紫荆关为名,横征暴敛,贪赃受贿,最后被官府砍了头。老百姓在这座山的石壁上,刻下了这幅画像,以警示后人。
(《人民周刊》2025年第8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