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活动开班

霍佳仪    2025-07-17 18:24:50    《人民周刊》

五月的淮安,草木葱茏,生机盎然。5月26日上午,“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第五期研学班开班仪式在周恩来研究资料中心报告厅举行。活动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以“传承红色精神、勇担强国使命”为主题,通过跨地域红色寻访,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

 

图为“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第五期研学班开班仪式现场合影。

 

本期研学班联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八所高校学子参与。行程贯穿四大红色地标——从周恩来故乡淮安出发,途经西安、乌鲁木齐、石河子及南京,探访新华日报社旧址、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新疆石河子周恩来总理纪念碑(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等10余处场馆,以“行走的课堂”串联起周恩来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足迹。研学涵盖“初心启蒙”“统战实践”“民族团结”“政治智慧”等主题,通过“行走+研讨+体验”的立体化模式,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开班仪式上,周恩来总理侄子、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寄语青年学子,要以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为楷模,传承艰苦奋斗传统,积极参与红色研学,激活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期待研学能阐释周恩来崇高品质的当代意义,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接班人。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介绍,该研学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四期,联合50余所大中小学校,组织近万名学生走访50多个红色场馆及20多个非遗文化点,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希望青年学子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为指引,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传承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强舸表示,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崇高品格和卓著功勋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本期红色精神研学活动,通过重走周恩来革命足迹,让青年学子感悟崇高志向,厚植家国情怀,深化馆校合作,激励师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南京理工大学研学班班主任冯毅宣读研学班办班目的、寻访线路、活动方案、班级纪律,为全体学员明确了研学目标和行为规范;研学班班长安生代表研学班学员作表态发言,表示将以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为指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找准坐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锤炼本领,切实肩负起“复兴栋梁 强国先锋”的时代重任。 

5月26日上午9时,“行走的思政课”淮安站在周恩来故居正式拉开帷幕。祁素娟以“周恩来家风故事”为主线,为40余名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小院里的思政课”。她深情讲述了周总理清正严明的家风、严中有爱的温情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决不搞特殊化”“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等篇章,结合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亲属工作调动、教育子侄参军等鲜活事例,展现了周恩来公私分明、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中)为研学班授旗。

 

随后,学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追寻周恩来生活过的印记,沉浸式体验当年少年周恩来在此劳作的场景。在庄严肃穆的周恩来铜像前,学生代表诵读周恩来旅欧期间写给觉悟社的诗篇。在周恩来经典诗歌图版前,全体同学齐声朗诵《大江歌罢掉头东》。在周恩来家风讲堂上,高校学子们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探讨“周恩来崇高精神对我成长的影响”。活动最后,全体学员庄严地宣读《翔宇青年宣言》。

当日下午,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在讲解员生动翔实的讲述中,大家重温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壮志、海外求学的艰辛探索之路、投身革命的波澜壮阔奋斗史以及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公仆情怀。在“人民总理周恩来”陈列展厅,学员们久久驻足,仔细浏览手稿文献,从字里行间深切感悟着周总理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随后,同学们分组开展了“寻找最感动你的总理故事”活动,并纷纷用镜头录制1分钟短视频来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周恩来主题邮局,学员们纷纷提笔,饱含深情地书写“写给青年周恩来的一封信”,与青年周恩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心灵交流。

5月27日上午,研学班学员走进淮安区勺湖社区,聆听版画家丁廼武老人讲述“老淮安人记忆中的周总理”。随后,学员们来到淮安区车桥镇——这座因“车桥战役”而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千强镇”。学员们先后走访芡实产业研究院、三得利无纺制品有限公司、淮安龙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深入了解“苏韵乡情”特色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流程,感知乡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动能;参观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卢滩村,考察淮安市第一家集中居住社区三庄佳苑及其农文旅项目;前往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在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为期两天的淮安站研学活动,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温暖情怀交织在一起:从故居小院的精神启蒙,到纪念馆内的信仰淬炼,再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周恩来崇高品质如同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照亮了青年学子们的成长之路。这堂别具一格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知行合一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更让青春力量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书写了生动注脚。

(作者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中心编辑)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精准圈粉100万,这家出版社花10余年时间深耕一个新媒体渠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