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

崔 光    2025-05-08 08:54:53    人民日报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生在黄河边,大坝下边没多远就是家;长在黄河边,自小在河里游泳;工作在黄河边,一干到退休,从未离开利津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城。

江、河、淮、济,谓之“四渎”。脚下这座老城,是“四渎”之宗的黄河与“四渎”之一的济水交替孕育而生。

水的流聚,让老城灵动而又神秘。“巨海镇其北,清河绕其东,南有桑枣之饶,西通舟车之利,亦东方之腴地也……”说的是明清时期的老城;“袖吞河色黄千里,窗纳海光绿一勺”,描绘的是清代黄河决口于铜瓦厢之后的场景。此后,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之洪波”,改变了发展轨迹……

1958年,我见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津最大的一次洪水。那年我9岁,趁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跑上了大堤,看到大柳树只露出了树梢,一条用各种各样的袋子垒成的子埝已经筑起,一阵阵号子此起彼伏,姑娘、小伙、老伯,齐心协力与洪水奋力抗争……

后来,我到县黄河河务局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险工石坝,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由秸埽坝改成的。先是乱石坝,上世纪70年代又将乱石坝改为扣石坝。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险工不但全部石化,而且出现了丁扣、浆丁扣等各种险工坝体,大大增强了险工抗洪能力。

在王庄险工段,当地人发明了一种抗击洪水能力强、又非常美观的垒砌法——“席花缝”,石料咬茬丁用,避免了直缝、对缝、咬牙缝,提高了坝体质量,这一发明后来得到推广。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退休后,基于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我持续书写、记录黄河与家乡的风土人情,主编完成了《东营黄河志》《沧海桑田黄河口》等书籍,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为黄河河口管理局原副调研员)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8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望京楼上望京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