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从关帝庙到周口港

姚化勤    2025-07-01 16:50:54    《人民周刊》

站在河南省周口市中心的关帝庙大门前,望着对岸滨河公园的花红柳绿,望着一拨拨悠然晨练的人群,望着公园旁隐约可见的大铁牛……我蓦地忆起当初陪父亲来关帝庙游览,途经那儿的情景,心里不禁感慨万端。

 

图为河南周口中心港港口码头。

 

时间真快啊,转眼32年过去了!那时,我正在周口市电台上班。一天,我领着刚从老家接来的父亲闲逛,走到被人称作“市徽”的大铁牛旁,老人停下脚步,发出一阵赞叹:瞧,这牛多高多壮多有力,恐怕大山也能拉得走呢!想不到,咱乡下家家养黄牛,这儿也河坡卧铁牛,岸上塑耕牛,大周口可是城里乡下都“牛”了!怪不得它发展得这么好——路修得这么宽,楼盖得这么高,光桥就架起两座,还建有气派的大水闸,真不愧“小武汉”的名号了!

其实,当时周口的城市建设刚驶上现代化的快车道。没高铁,没航运,也没高速公路,更没什么飞机场。所谓的高楼,也仅仅五六层而已。滨河公园倒建起来了,但河水污染、空气浑浊,没人肯来“光顾”。但在父亲眼里,周口恐怕已经变化得够快够大够理想的了。可不是嘛,他早年曾来过这儿,看到的街铺路窄房低,河上只有一座“老洋桥”,大概怕碾压坏了,还不许牛拉的木轮车通过。相比之下,他当然认为周口今非昔比,只有今天的周口才配称“小武汉”呢!

老人家没逛过关帝庙,他哪儿知道,周口200年前就是闻名遐迩的商埠,前人称其“小武汉”并不为过。

一个城市的建筑状况,往往最能体现它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通的乡村或集市——如果不是仙籍圣地、名山重镇,断难建起规模宏大的寺庙道观。而周口关帝庙占地面积多达20余亩,三进的院落,结构布局恢宏严谨。且不说前院的大殿、中院的春秋阁、后院的戏楼多么雄伟壮观,仅上面精美绝伦的雕刻,就令人叹为观止,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工和银两。关帝庙成为今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所当然。可别忘了,它的原名为“山陕会馆”,是当年山西、陕西客商们集会议事之地。类似的建筑还有安徽会馆、两湖会馆等10余处,可见那时的周口已经相当发达了。据史料记载,清初,随着战乱停息、社会稳定,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的周口,受益于漕运的便利,由原来零散的村落迅速崛起。乾隆年间臻于鼎盛,发展成了周围10余里、人口20万的商业重镇。可惜好景不长,到清朝晚期,官场腐败,战乱迭起,众多会馆毁于兵燹(xiǎn)。硕果仅存的关帝庙也被糟蹋得一塌糊涂,连大殿都做了军营的马厩,周口无可奈何地衰败了。

毫无疑问,共和国的诞生,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周口行署的建立,又使周口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是,伴着公路、铁路的增多,靠木帆船漕运的优势丧失殆尽,要让周口重现“小武汉”的辉煌,谈何容易!然而,周口人真像父亲说的“牛”啊!——牛就牛在人们脚踏实地,不投机,不偷懒,不唱高调,只扑下身子,瞄准目标奋力耕耘。改革一开始,乡下的周口人就立马实行土地承包,同时家家养起老黄牛,很快摘掉了“穷帽子”,被新闻大家穆青当作率先脱贫的典型,写成长篇通讯《赶着黄牛奔小康》,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城里的周口人则抓住国家大发展的“天时”,努力开发自身的“地利”,改造街道,建设市场,在重振昔日商埠的雄风上做足了文章。12年前,我退休随儿子迁居首都时,周口已经有七一路、八一路、交通路、建设路等8条主干道,纵横交织,贯通全市;新建的商贸市场,吸引来方圆数百里的客商;恢复沙颍河航运的建设大戏也擂鼓开场,一个现代版的“小武汉”呼之欲出!

12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一闪。然而,12年后的今天,周口却变得连我这个“老周口”也不敢相认了。当年离开时,虽然知道周口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面貌在迅速地改变,但毕竟远离江海和铁路主干线,又地处豫皖两省的边缘,比起交通发达的城市来,仍然给人一种闭塞、偏僻之感,认为它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哪曾想,仿佛一夜间,周口不仅重现了历史的荣光,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内河码头——2017年开始投运的周口港,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24条,千吨级的货轮来来往往,一片繁忙,而且高速、高铁、飞机场接续建设,组成集空运、陆运、水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同时,良好的创业环境,还吸引了华为、富士康、国家电投、大唐风电、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纷纷来此投资办厂:一个现代化的“小武汉”,竟然如喷薄的旭日,一跃出现在中原大地上!

 

图为周口公园。沈湛摄
 

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改观。不只是河水变清了,滨河公园真正成了人们锻炼、休闲的地方;不只是旧居民区的老设施得到了优化,更有位于城东部的临港开发区里,一幢幢20多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和我身边的关帝庙遥遥相望。如果说关帝庙是昔日周口的地标,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商业重镇曾有的繁荣,那么今天的临港开发区就植根于其上,是关帝庙继往开来的升级版,昭示着周口新时代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可以预测,未来的周口一定能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为周口赶上了国家复兴的好时代,因为它的基因里饱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相信,如今的周口人都会读出商业会馆里供奉关帝的深意,自觉地用关公的“忠”“义”之德,规范自己经商谋事的言行。一个城市有了守正创业的市民,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呢?

“嘟——嘟——”突然,远处传来轮船的鸣笛声。我的思绪被打断了,举目望去,只见左前方大庆路的斜拉桥下,一艘货轮正缓缓通过。不知为什么,我咋听着那“嘟——嘟——”声和牛叫的“哞——哞——”声,音调那么相似呢!于是,我又油然想起父亲当年站在周口“市徽”——大铁牛前发出的感慨,心里也不禁暗暗地赞叹道:“‘牛’啊,我的家乡!”

(作者为河南周口散文学会原会长)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感受“丹麦孔子”的教育理念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