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的陕西省汉中市,夏风阵阵,景色宜人。
一行人漫步在美丽的汉江之畔。汉水步履匆匆,叙说着厚重的历史。人群中一位身形高大的男士看到河滩上一大片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遂疾奔过去,边开心地细致找寻,边讲述自己在其他地方捡石头的有趣经历。石头静默地与他相对,似乎笃信,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定能入挑选者的法眼。最后,他相中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小石头,如获至宝,开心地收入囊中,并告诉大家说,回北京后一定要放到书房里,和他的其他石头宝贝放在一块儿。态度郑重而不失得意,俨然是一个孩童得到了渴盼许久的玩具,眼神透亮,神采飞扬。
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位用脚步丈量梦想、偶然至此的“驴友”或普通游客,他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老师。
参加完上午由我们人民日报出版社和汉中市文联共同主办的“金台少年阅读行”汉中站的启动活动后,我们在汉中市文联主席张芳的导游下,陪着作为此次活动特邀嘉宾的高洪波老师,来到汉江岸边的天汉湿地公园,同行的有高洪波老师的老朋友——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老师,还有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青年时代即在汉中任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胡煜老师等。公园沿江而建,汉江水碧波荡漾,江边疏密有致的景观树翠绿葱茏,与各种湿地植物和草地上灿然开放的各色花相映成趣,白云高远,芦苇丛丛、小溪潺湲……美景在前,让人赏心悦目。
不知名的鸟儿的叫声传至耳畔,与江浪的细语和鸣。大家沿着江边小道边走边聊,不时兴致勃勃地打卡拍照。当来到被张芳介绍为“天汉之眼”的网红拍照点时,高洪波老师兴致盎然地用手机拍照,并询问张芳打造这个独特造型的材质及其寓意,还连声说:“这个设计很有意思哦。”若有所思。
走在江岸边的小路上和生态木栈道上,汉江之滨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时,北宋诗人苏舜钦的诗句浮上脑际:“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我不由得想,苏诗人若与我们一起在天汉湿地公园游赏,他是定然舍不得将这美好时光付与午眠的。
十多年前,我尚在北京一所高中做语文教师,教到《鸿门宴》一课时,为同学们讲到刘邦在汉中称王这段历史背景。汉中,这个隐身于历史中、灿然于课本里的地方,曾多次出现在我跟学生分享的故事中,但仅此而已,我与这座历史名城却一直未谋一面。这次,我们人民日报出版社“金台少年阅读行”汉中站活动启动,汉中终于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迢遥在我心里了。
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嘉宾杨海蒂、王燕、朱佩君、李云龙等大多从北京直达汉中,飞机只有近两个小时航程,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极大缩小了地域间、心理上的距离。但作为特邀阅读专家嘉宾的高洪波老师除外,他是从江苏一地参加完一个文学活动赶往汉中的。活动前日,因当地飞汉中的唯一一班飞机取消,高洪波老师改乘高铁历9个小时,于晚上9点才抵达汉中站。又经接站司机未能及时会合的辗转耽搁,高老师到达酒店时,已是晚上10点多。年逾七旬,事务繁忙,奔波劳顿,自无须言,高老师对我们社“金台少年阅读行”活动如此重视,在这夏日的晚上,我们除了深深感动,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语来表达。
活动当日下午,高洪波老师为现场和通过视频直播收看的汉中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做了《阅读改变人生》的文学讲座。古色古香的汉中市图书馆里,高老师开始了他随和亲切的文学交流。他并未讲什么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先从自身经历谈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高老师这个“拉家常”式的开头,瞬间拉近了他与线上线下所有聆听讲座者的距离。
聆听者中,还有一个我。
高洪波老师在上初一时,由故乡的开鲁一中,因父亲的工作调动转学至贵州。短短的两年时光,他频繁转学,在三所中学度过了他的一大段初中时光。这看似颠沛的求学生活,不仅未让高洪波老师沮丧,反而让他觉得,在生活的编导下,他的眼界得到了超过同龄人的拓宽。
离乡数千里,但距离让故乡越加亲切而温柔,扎鲁特、珠日河、阿古拉、辉特淖尔、格日朝鲁、努古斯台,草原密布的故乡,密布着被绿色精心装饰的少年梦。转学到贵州后,他因生病在家里休息一学期,其间,妈妈为他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他便经常到图书馆借书读书。如果说,包罗万象的大自然,孕育出高洪波老师最初的诗心,那么,书的世界,让他的眼界更开阔、更有方向感。
高洪波老师感慨,大量阅读名著是他中学时代最美好的记忆,阅读为他打开了智慧和知识的世界。在安静的县图书馆里,他读完了很多本人物传记,那时他才十三岁。
如果说,中学阶段是高洪波老师的“被动阅读阶段”的话,长大后成为军人,就进入了他新的阅读阶段。他感恩军队,在这个大熔炉中,不仅他的体魄得到锻炼,阅读和写作习惯也得以养成。因为有这段阅读“打底”,有军队生活的体验“撑腰”,一个年轻人渐渐具备了发表自己思想的勇气。高洪波老师十八岁那年,他的第一首诗《号兵之歌》面世,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于是自然而然进入他阅读的第三阶段——主动或功利性阅读,这是极具磁力的阅读行为,也是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阅读,使高洪波老师的人生精彩,超拔众人。
高洪波老师动情地讲述,让我心有戚戚。
高洪波老师认为,阅读应从孩子抓起,逐渐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他在《阅读与写作》一文中为孩子们热情提出建议:“关于阅读的锦囊,建议是有好的句子抄一下,因为古人说:‘诗有佳句照眼明。’当你阅读的时候,肯定有觉得非常好的句子,自己怎么写不出来,那你不妨用小本子把它摘录一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种好的句子积攒多了,好比打仗的子弹多了,不至于什么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和童书推广人,关于阅读的体会,我和高洪波老师竟有不谋而合之处,不由得心生喜悦。
更加开心的是我们社的品牌阅读活动“金台少年阅读行”与高洪波老师的几次交集。
2023年4月,我在我们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策划了“金台少年阅读行”活动,活动启动是在我们报社图书馆,我代表社里邀请曹文轩、高洪波、柳建伟、李晓东等几位著名作家作为嘉宾出席,高老师时在外地,但他欣然为报社图书馆题字,并为活动录制祝福视频供现场播放,着实令我们感动。同年7月,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开幕,“金台少年阅读行”济南站活动也在泉城开启,我们社为曹文轩、高洪波、安武林、钱万成等儿童文学名家颁发领读名家聘书,高洪波老师因有其他阅读活动未能到场,特地录制一段寄语视频发来。及至“金台少年阅读行”汉中站活动,高洪波老师拨冗亲临现场,每一次支持,都充溢于时间与记忆里。
高洪波老师不唯是一个善于在河滩上捡石头的人,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并且早已积攒下太多文学的“石头”——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彩色的梦》《陀螺》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图画书“快乐小猪波波飞系列”累计销量超百万册,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我注意到,高老师在讲座之初,先谈了对这次汉中行阅读活动的主题“天汉书香 全民阅读”中“天汉”的理解,这理解其实是他上午与胡煜老师聊天后加上个人理解的
结果。胡煜老师对高洪波老师说,天汉,古代专指天上的银河。《诗经·小雅》有“维天有汉,鉴亦有光”的诗句,是说这条天上的河流,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古人认为蜿蜒东流的汉江居于对应天上银河(银河古称“天汉”)的“中天”之位,故将汉中称为天汉,既表达对“汉水居中”地理格局的尊崇,也彰显其作为汉文化发源地的地位。高洪波老师边听边连连点头,由衷慨叹:“哦,原来是这样。”高老师的表情和语言都在告诉人们,他又捡到了一块宝贝——石头。
高洪波老师把大自然的石头当作宝贝,请回家中,又把这些宝贝请到自己的诗文里,然后通过文字送给所有的孩子。这是一位诗人的童心,更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对文学的赤子之心。
(作者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