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首次以专篇形式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写入,将“国家安全”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并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也要深刻认识到,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我们要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不断巩固扩大来之不易的反腐败斗争成果,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团结奋斗,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就业”一词达19次,彰显了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明确指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工作“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就业领域工作的“三新”,即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为未来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旧内需动能转换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判断和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内需驱动战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信心,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普及应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得到很好改善,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创新的动力源泉和引领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的重要力量。
今日中国,梦想接连实现、充满生机活力、赓续民族精神、紧密联系世界,铺展开一幅气象万千的时代画卷。我们要满怀希望、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稳就业是近年来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再创新高,农民工外出就业困难不小,做好促就业工作依然面临繁重任务。从就业市场形势来看,促就业不仅需要拓宽渠道,更需要转变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明确将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为确保城乡居民能够最大限度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是两个重要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对高质量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好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逻辑,充分认识提升内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我国提升内需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内需求。
韧性城市建设既是一种城市综合防灾和保障公共安全的专业活动,更是一种公共政策和城市治理过程,是一种对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有系统影响的治理工具。作为一种公共治理的城市韧性,善治就是要实现公共安全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
社区为老为幼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事务,牵涉多方面主体、多层次内容。具体而言,尽管供给社区老幼服务的终端多由社区居委会负责,但是识别老幼需求、提供各类资源等环节均离不开政府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
从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实践经验看,不同时期市场化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对当时潜在增速趋势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基于这方面经验,需把体制转型特定阶段状态纳入相应时期潜在经济增速的概念定义,从而更好地厘清通过深化改革化解近年经济下行压力的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维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牢牢扎根、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始终在中国牢牢扎根的重大问题,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需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内在逻辑。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