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大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10月12日晚在河海大学举行。
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联合举办馆校共建“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共同探索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路径。
为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8月14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追寻大钊先生足迹”City Walk活动第三期成功举办。
“同学们,刚刚大家朗读的这篇文言文,是欧阳修写给侄儿欧阳通理的一封家书。为什么这样一封家书,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呢?”老师陈艳梅站在展板旁,提出了问题,“大家看展板上家书原文加粗显示的一行字:‘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这句话出自家书第三段。为什么把这句话着重展示?欧阳修又为什么这么说?各位同学怎么理解?”
为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8月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精心策划的“追寻大钊先生北京足迹”City Walk第二期红色研学活动成功举办。
“七一”来临之际,记者分别走进一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村小、一所以复兴为名的中学、一所留存抗战遗迹的大学,旁听了三堂课,从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再到社会大课堂,感受思政课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整合“红色三岩”(红岩、曾家岩、虎头岩)等146处红色革命旧址、文博场馆等思政教育资源,建立“大中小学校—红色实践基地—公共文化空间”联动机制,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建立联动育人机制,以“传承红岩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共育红岩名师、红岩班队、红岩宣讲员3支思政队伍。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弦歌不绝,“我的韶山行”思政大课生动鲜活,文学名篇《岳阳楼记》千古传诵……湖湘文化蕴含着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让我们从一座书院、一堂大课、一个地标感受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
“大思政课”的魅力何在?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黄超博士身披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饰,以沉浸式教学为“大思政课”着色,让“民族之美”与“家国之思”在课堂上交织成画。
六盘山下,赓续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自1995年起,每年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二中高一年级和弘文中学初一年级的学子都会徒步108里,前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396位烈士。30年间,一代又一代少年走向任山河,108里路上写满3万余人的青春答卷。
“谷文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廉洁齐家的家风值得我们学习。”谷文昌廉政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张艺生介绍,东山县纪委监委从谷文昌诸多感人事迹中,梳理出40个通俗易懂的廉洁小故事,以简笔画配文字说明的方式呈现在主题馆中,并配有人物塑像、油画、实物、口袋书和音频等,让廉洁文化易于传播。
活动现场,6名人民日报青年编辑记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党报采编、国际传播、新媒体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感悟。他们以鲜活的案例,讲述了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坚守党报职责使命,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在新媒体浪潮下创新传播形式等探索历程。提问环节,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与现场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此外,现场还举行了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入驻仪式。
一部情景剧,就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从去年开始,观看这部短剧已成为学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苹果的故事和‘人民’两个字紧紧相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建筑工程学院大一学生王勃瀚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培育优良品德。”
“我们在建设‘宁大潮音’平台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批会讲思政课的教师,也探索出一种共建共享的思政教育模式。”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说,未来将继续探索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线上与线下同向发力的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上新”又“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