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不是钱钟书小说《围城》原文,而是杨绛为电视剧《围城》片头所写,成为该书之最强注脚。
1990年,骨折修养100天后,黄蜀芹由丈夫郑长符推着轮椅上片场,用拍电影的方式执导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
当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围城》,庆祝钱钟书先生80寿辰。该剧赢得钱钟书、杨绛高度评价,获奖无数。
这部后人不敢再翻拍的电视剧《围城》,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之一。
32年后,2022年4月21日,在上海因疫情被迫封闭之际,83岁的黄蜀芹在“围城”中辞别人世——
4月22日,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发出讣告: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黄蜀芹同志,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21日19:48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3岁。
讣告同时写道:遵照黄蜀芹同志家属的意愿,丧事从简。特此哀告!
“度过特殊时期再说吧。”黄蜀芹之子、导演郑大圣向亲友表示,母亲后事从简。
1939年9月9日,作为戏剧大师黄佐临和丹尼的长女,黄蜀芹出生在天津祖父母家的老宅,取名“蜀芹”——“蜀”意为母亲在四川怀孕,“芹”取其祖母名,以示纪念。
1959年,20岁的黄蜀芹,如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4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黄蜀芹和她所属的“第四代”一样,普遍被耽误了最好的青春年华,真正开始拍片,已人到中年。
1979年,黄蜀芹40岁,跟随谢晋导演拍故事片《啊!摇篮》。1980年,她担任影片《天云山传奇》的第一副导演。电影拍完,谢晋宣布“黄蜀芹毕业”,可以独立拍片了。
“我终身感谢他,他对我们来说是救星。我们到电影厂十几年,就是结婚生孩子种地,15年了,我小孩都上小学了,电影却是什么边都没摸着。”黄蜀芹曾公开谈到这段经历,对谢晋充满感激。
1981年,黄蜀芹开始独立拍片,先后执导电影《当代人》《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超国界行动》《人•鬼•情》《画魂》《我也有爸爸》《嗨,弗兰克》等8部,电视剧《围城》《孽债》《承诺》《上海沧桑》《啼笑因缘》等;电视电影《丈夫》和《红粉》,昆剧《琵琶行》,话剧《金锁记》。
作为中国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导演,黄蜀芹追求艺术上的鲜明个性,作品屡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而女性的身份给了她独特的观察视角,代表作《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电影”。
《人•鬼•情》基于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真实经历改编,讲述女性艺术家秋芸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事业与情感上的坎坷与磨难,最终选择拥抱舞台艺术、成为“女武生”的故事。
受到父亲写意戏剧观的影响,黄蜀芹在影片中实写秋芸作为反串女演员的艰难经历,虚写秋芸的舞台表演,用《钟馗嫁妹》这出戏剧来影射秋芸的人生,“一实一虚”两条叙事线索彼此交织勾连。
影片也是黄蜀芹第一次与美术师丈夫郑长符合作,并听从其建议,将摄影棚全都蒙上黑丝绒,创造出特殊效果。
该片大获好评,尤其获得父亲黄佐临的肯定。1988年,《人•鬼•情》获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美术设计、最佳电影音乐等7项提名,最终摘得最佳编剧奖、最佳男配角奖。
“蜀芹是极具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有着极高追求的艺术家,”文艺评论家毛时安高度评价,“她把《围城》这部精英的文学作品变成大众艺术的电视剧,又不失原小说的文学气息和品味。她又把《孽债》这部知青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中五个孩子的命运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又带动了小说的畅销。”
1995年,黄蜀芹执导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首创电视剧中运用沪语对白。该剧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42.62%的收视率。
2017年,上海电影家协会为黄蜀芹举办了一场生日会,当时已经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黄蜀芹未能亲临现场。当时,导演张建亚感叹,“黄蜀芹真的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导演,她太可惜了。否则以她的能力,还能做出很好的作品。她过去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有超高的欣赏价值。”
有遗憾,也有欣慰——
安福路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黄佐临先生于1996年设立的佐临话剧艺术奖,延续至今。
2007年,黄蜀芹之子郑大圣接过母亲导筒,执导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被业内认为继承了母亲的写意戏剧观,是“极具新意的戏剧电影”。2017年,郑大圣指导《村戏》,获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奖、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光影之爱,一直在延续。
(本文图片由上海文联、上海影协提供,出自上海市文联组织编撰的“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写意光影织妙镜•黄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