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获悉,2021年以来,广西共遴选了四批59个村寨作为试点,投资建设了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寨,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广西民宗委等部门每年利用30%以上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投入民族村寨建设,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广西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借助专业机构力量,优化村寨整体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规划,制定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方案,严格按照规划和试点方案全面推进试点工作。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坚持规划先行,把20个生态旅游精品村纳入总体规划。百色市德保县组织中南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形成了《凌雷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打造139栋传统干栏式民居,建设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打造口袋公园、景观小院,让乡村变身“诗意田园”。
民族村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活态遗产和体验项目,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屯利用大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深远的人文底蕴,推出特色研学品牌,2024年接待研学旅行学生达1万多人次。
各民族村寨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做实乡村旅游产业。桂林市灌阳县洞井村积极探索“民族村寨+产业+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丰富旅游业态,推进农业与餐饮、文旅等产业融合,建成一批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农家乐。桂林市兴安县建设“华江九寨”项目,充分利用村寨的独特资源优势,因“寨”施策,推动民族村寨与旅游产业化协同发展,形成了9个独具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充分发挥糖、果等特色资源优势,推出红糖制作、果蔬采摘等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等项目,还注重“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推动村寨古朴民风民俗、传统农业文明焕发新活力。
守好用好生态资源,坚持绿色发展底色。广西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漓江岸线生态保护制度,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漓江岸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项目,全面退出漓江500米范围规模化养殖,保护漓江岸线生态竹林1000余亩,建成13.6公里漓江沿线步行绿道,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利用优势生态资源实现“家门口即是景区”,将“古辣香米”特色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景区功能与产业互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