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42亩农地“变形” 判刑罚款得不偿失

2025-05-14 11:18:06   

2013年底,被告人张某在未取得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指使他人使用推土机对其承租的42.63亩土地进行挖掘,形成深坑并蓄水为鱼塘。经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鉴定,该行为导致其中37.82亩水浇地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土壤耕作层被严重破坏,丧失原有种植功能。2020年5月,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判决已生效,被告人未上诉。  

法院经审理认定,张某承租土地原为农用地,其未经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擅自将耕地改造为鱼塘,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非法占用耕地37.82亩,且经鉴定该地块已丧失耕作能力,符合“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定罪标准。

【以案说法】

土地承租人须严格遵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任何擅自改变农用地性质的行为均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切莫因短期利益触碰法律红线。如需改变农用地用途,需注意以下三点:农用地用途变更须依法审批:耕地、林地等农用地用途转换需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即使土地承租人享有使用权,亦不得擅自改变其农业用途。

“改变用途”的认定标准:将耕地挖塘养鱼、堆放废弃物或进行非农建设等行为,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耕地毁坏”的司法认定:除物理性破坏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作层丧失等导致无法恢复耕种条件的,均构成“大量毁坏”。(陕西省平利县人民法院 邹艳)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受贿案一审宣判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