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浙江湖州开展生态系列立法

“绿富美”里有良法

本报记者 张 璁    2025-07-22 08:10:08    人民日报

漫步潞村村,最难忘一湾碧水。

这座千年古村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至今保留着典型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白墙黛瓦间,一条潞溪穿村而过,举目皆是古桥曲巷、流水人家,潺潺清水里流淌着人们的乡愁。

“村里的河道一度淤泥堆积、水体发臭,岸边杂草丛生。”潞村村党总支书记朱占成说,如今的水清岸绿与近年来的地方立法息息相关。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后,潞村村在地下“编织”出一张总长度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促进“千流汇入一池”。去年《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出台后,村里又实施古村落水环境提升、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振兴美丽乡村。”朱占成说,如今河道水质已达Ⅲ类水标准,岸边绿树成荫,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昔日“脏乱差”变身“绿富美”。

“2015年拥有地方立法权以来,我们深入开展生态系列立法,持续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介绍,2016年湖州就制定《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后来又迭代为《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并细化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9部法规,逐渐集成“1+N”法规体系,生态立法的广度、精度、深度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吴兴区人大代表、灵粮农场总经理熊紫艳就从生态系列立法中受益匪浅。

“根据《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相关规定,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熊紫艳说,通过融合拓展乡村旅游业态,农田变课堂、农舍变民宿,吸引了城市家庭深度体验田园生活。

“乡村旅游发展不能缺少生态保障,相关立法很好地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双赢’。”熊紫艳说,如今农场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0个,助力村集体增收近1000万元。

近年来,湖州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地方立法中设置特色条款,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法治方案。

湖州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2021年制定的《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了实践经验,创制了绿色产品服务、推进节能降碳、强化数字化改革等特色条款。“该条例既是‘指挥棒’,也是‘护航舰’,为湖州银行业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吴兴农商银行行长戴益众说。

湖州市安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霞介绍,当地通过相关地方立法延伸了生态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生态领域一系列立法使各部法规总分结合、串点成线、一体发力,有力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孙贤龙表示,当地还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让地方性法规从“纸面”落到“地面”。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2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薪火相传淬本领 匠成毓秀砺英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