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8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组建“边链未来”师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广西与越南接壤的凭祥市及东兴市重点区域,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调研。
本次调研以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边贸发展和边民收入提升”为核心主题,聚焦数字技术在边境贸易场景落地、边民技能赋能及增收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旨在厘清数字化赋能的现实成效、核心堵点与突破路径,为智慧边关建设提供青年智慧与学术支撑,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火热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凭祥,队员们穿梭于弄怀、浦寨、友谊关、卡凤村边贸点的货场与商户之间,蹲点记录通关流程,探访跨境贸易的酸甜苦辣;在东兴,他们深入口岸、互市贸易区,与中越商户、物流从业者、管理者进行多轮访谈。5天时间,实践队累计行程超 800 公里,实地走访凭祥、东兴 2 市 6 个关键社区和村落,收集有效问卷 500 余份,完成深度入户访谈 100 多户。
在调研中,实践队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焦点座谈、文献实物收集等方法,获取丰富资料。5天的边境行走,丈量的是土地,沉淀的是思考,升华的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苟轶深有感触:“我和队员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挨家逐户叩响当地居民的家门,通过问卷了解民众真实的心声与经历。实地走访,让我们了解到这片土地的经济现状、民众面临的困境,也感受到边境不一样的多彩生活。”
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万三瑜表示:一份份问卷、一场场座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数字浪潮在祖国边陲涌动的活力。这趟边关之行,让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在火热实践中变得无比鲜活。我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边境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以及数字技术助力增收、联通世界的生动故事。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