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获悉,广西切实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通过以工代赈实施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广西优先保障要素供给,推行清单化管理模式,指导各地制定年度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清单,优先保障项目用地、用林及配套资金需求,构建“储备—申报—开工—投产”全链条管理体系。广西前置培育就业能力,在项目谋划阶段同步推进技能培育,创新“培训+上岗”模式。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结合项目施工需求,针对性开展砌筑工、设施管护等实用技能培训,确保务工群众在参与工程建设前掌握必要技术,实现“务工增收”与“技能提升”双重目标,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夯实能力基础。
广西推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公益性岗位开发”的综合赈济模式,助力农村群众就业扩容与收入提升。以贵港市为例,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旺良村、乌柳村属于革命老区,村内有大量具备建筑技能且有就业意向的待业人员。为破解当地富余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改善两村交通条件,当地深入瓦塘镇开展调研访谈,全面了解群众建设意愿与实际需求,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实现了“修路惠民”与“就业增收”的双向共赢。
广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农田水利、产业道路、文旅设施改造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以工代赈实施范围,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硬件”支撑,推动帮扶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2025年,广西通过配套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带动中草药、柑橘、香芋、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发展达5万亩,为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夯实基础。
广西创新“平陆务工”陪伴式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实现“求职—面试—试岗—入职—维权”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务工群众提供从求职到维权的全链条保障。如钦州市创新实践“两库一站”“平陆务工”以工代赈模式,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带动脱贫人口就业6313人,支付劳务报酬1.1亿元,为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