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变化的是知识载体,不变的是阅读价值

王 芳    2025-08-06 08:47:07    人民日报

数字工具不应消解阅读的深度,而应拓展阅读的维度;算法不应局限人们的视野,而应为求知欲提供精准的锚点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读者捧起一本纸质书,轻翻书页,认真阅读,耳机里的人工智能助手随时答疑解惑。如今,媒介与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重构内容与读者的关联,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可能。

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6%。在这场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中,一本书究竟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以外语教材为例,从最初的纸质图书到附带磁带、光盘的多媒体教材,再到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书已经突破载体的限制,连接起海量数字资源。新技术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将纸质内容转化成数字资源,而是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许多教材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以数字课程为主、纸质书为辅;有的教材还搭载人工智能软件,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却被稀释。如何帮助用户找到适合的内容,并与用户建立实时、密切、双向的联系,成为出版机构必然面临的课题。

变化正在发生。线上,数字教材与智慧教辅作为信息收集的“前哨站”,可以实时捕捉教学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大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判断用户学习水平,进而提供个性化学习规划;线下,出版机构通过活动、赛事、培训等方式,逐步强化与读者的长期关联。

在互联网平台上,短视频等载体凭借即时、互动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这就促使市场需求发生转变,也给出版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压力。出版机构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在坚守知识价值内核的同时,重构内容生产方式,持续扩大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明确细分领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打造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还要深入思考如何推动技术创新,逐步培养自主研发团队,掌握关键技术,实现对数字出版全链条的把控。

从竹木简牍到纸质图书,再到数字阅读、融合式阅读,发生变化的是知识的载体,不变的是阅读的价值。数字工具不应消解阅读的深度,而应拓展阅读的维度;算法不应局限人们的视野,而应为求知欲提供精准的锚点。一本书的打开方式或许千变万化,但启迪心智的功能定位应该始终如一。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集团党委书记,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6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只做“观察员” 更要当好“实干家”
下一篇:从“传家宝”中汲取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