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烟火气里的文化与民生

杨笑雨    2025-08-07 07:52:54    人民日报

街头巷尾,香气四溢。一碗面线糊、一屉小笼包、一串麻辣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吃,一旦找准了发展路径,便能激活增收致富的动力。

小吃之“小”,在于其起点低、形态简。然而其发展之路,却能铺就得分外宽广。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碗“小”滋味融入现代产业发展。沙县小吃早已从街边摊铺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柳州螺蛳粉更是从地方风味跃升为百亿元级产业,实现从“街头巷尾”到“产业流水线”的转型升级。这背后,是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塑造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合力——这些现代产业要素的注入,使传统小吃的“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地方特色美食产业之路,既通向繁荣经济,也承载着文化底蕴。小吃借助产业化发展,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名片。海外游子尝到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唤起的是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外地食客迷上热辣鲜香的川味小吃,开启的是对巴蜀风情的认知窗口。小吃产业的发展,让深藏于市井巷陌的“舌尖非遗”得以被系统保护,还盘活了地方资源,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小吃门槛不高,扎根民生需求。街边的馄饨摊,支撑着家庭的收入与生活的盼头;巷口的牛肉面店,点亮了返乡青年的创业路。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营生,汇聚起民生改善的汩汩暖流,助力编织出社会安定的和谐图景。

小吃不“小”,蕴藏生机无限。当我们珍视这份朴素的味道,用匠心浇灌,以创新耕耘,便能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7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给当下注入更多向上的能量
下一篇: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