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几千年的政治实践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治理的为政以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理想追求具有内在的融通之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要求与规律,发掘为政以德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丰厚道德和文化滋养。
一、为政以德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智慧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大意是为政者当修养德行以治理国家天下,如同天空中的北极星,安居其位而众星绕之运行。在这里,孔子把为政者比喻为北辰,把人民大众比喻为拱卫北辰的众星。孔子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互贯通的,治理国家如要像天上北辰居其所而受群星拱卫那般得到百姓的诚心拥戴,为政者就要正己修德、推行德政以及爱民安民。
为政以德意在以“政者正也”的政德基础,推行“道之以德”的为政治国之道,从而达致“修己以安百姓”的德政目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一,为政以德所推行之政乃为敬德保民、以德和民的德政,而要实现德政就需要为政者拥有修身立德、以德配位、以身作则、以上正下的德行涵养,这是德政的政德基础。《论语·颜渊》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是孔子德政的首要准则,也是孔子倡导的政德之基。其二,为政以德旨在通过以礼和德来治理国家天下,从而取得如众星拱卫北辰般的德政效果,凸显出“道之以德”的治理之道。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的为政理念中,“德”居于核心的地位,他认为“道之以德”是理想的为政治国方略,与之相适应的为政治国手段是礼乐。其三,为政以德追求“修己以安百姓”的德政目标。《论语·宪问》有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仁”与“爱人”的思想,为政以德的目标旨向在于“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为政以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对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生活和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一,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为政以德以“修己以安百姓”为目标和追求,强调百姓是国家与为政之本,百姓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凸显出以民为本的鲜明价值取向。其二,正己修身的为政立场。为政以德思想把为政者的德行修养作为推行德政的出发点,注重通过为政者的自身涵养来发挥对民众的引领作用,从而彰显出为政为民的价值旨向和正己修身的为政立场。其三,礼乐教化的德治保证。为政以德倡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之道,认为“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以礼乐教化来保证德政的实施和以德化人之效的实现,形成了我国礼乐教化的德治传统。其四,德主刑辅的施政途径。为政以德提倡德治,但也强调“法”与“刑”在国家治理中的功用,孔子曾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在孔子看来,为政者需要宽猛两手抓,“德”“礼”和“政”“刑”互补,才能更好实现政之“和”的愿景。其五,任德尚贤的用人智慧。任德尚贤是为政以德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的观念,既强调为政者要正己修身、做好榜样,又要求为政者用人尚德、广聚贤才,突出选才用人以贤和德为先为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为政以德的契合性
为政以德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民本理念、选贤与能的用人原则、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选人用人导向、社会治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为政以德的民本理念相契合。以民为本是儒家推行德政的价值基础,也是儒家为政以德的要求和本旨,强调百姓是国家与为政之本。马克思主义同样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主体地位,认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把为人民群众谋解放和谋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民本理念相结合,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至上的原则,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传统民本理念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价值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民本理念的对话和结合。
第二,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与为政以德的选贤举能原则相契合。孔子不仅提出“为政在人”,还强调“政在选臣”,侧重于选拔贤德之人,认为只有德才兼具的正人君子和贤德之人在其职位上,才能更好实现治平天下和保民安民的德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选贤举能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实践中的选人用人准则。马克思、恩格斯称赞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府”,人民是公社的主人,而公社官员则是“人民公仆”和“人民的勤务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公仆理念、对党员干部的德才素养要求和中国传统为政以德的选贤举能原则相结合,形成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用人要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任德尚贤用人智慧的传承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理论与为政以德的德治追求相契合。为政以德旨在通过“礼”和“德”来治理国家,从而取得如众星拱卫北辰般的德政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以德思想立足民本理念,重视道德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礼乐教化来达致秩序建构和化民成俗的德治理想,在社会性、人民性、价值性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理论存有契合之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与中国为政以德德治传统都致力于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竞争就消失了”,共同利益的一致,无序竞争的消失,生活的改善与社会的和谐,使得共产主义道德代替法律等具有强制性质的规范成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主要调节方式,这与中国为政以德德治传统对道德的重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为政以德的大同理想相契合。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追求民心和顺、政治通达,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体现为《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大同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思想的理想与追求,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虽在历史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方面有差异,但在追求和构建理想社会的多个理念方面存在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涵盖了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科学预测,寄托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与为政以德的大同理想存在契合性。
三、中国共产党对为政以德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分重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契合的为政以德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价值理念,通过倡导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作风建设、加强纪律教育建设等来筑牢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传承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为民理念和治理智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教育以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开展调查研究以树立为民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为党员树立廉洁奉公的榜样,加强家风家规建设以彰显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坚持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抓好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党内作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风尚,重视制度与法治建设等多个方面来传承和发展为政以德理念,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伦理建设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倡导共生并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创新发展了为政以德智慧,拓展了党的道德建设境界,为党的长期执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自觉的精神力量。
四、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践行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在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智慧和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发掘激活为政以德的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为政以德的思想智慧,更好发挥其在新时代新征程治国理政中的文化滋养作用。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发掘为政以德的文化资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治理理念、价值导向激活其中“以民为本”“正己修身”“礼乐教化”“德主刑辅”“任德尚贤”“天下大同”等富有生命力的因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突出党性修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导党员和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强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廉洁操守,推动新时代政德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初心和使命,传承发展传统民本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推进中国式治理现代化,激活为政以德的治理智慧,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基础,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弘扬和发展为政以德的天下为公追求与大同理想,讲好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独特蕴涵,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