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国经济在交流合作中展现韧性与活力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5-19 17:00:40    《人民周刊》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尔弗拉姆·埃尔斯纳教授的新著《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换个角度看中国》中文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视角。这部凝聚作者10余年研究心血的学术力作,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观察和深入的理论思考,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为此,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以及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唐迈。

打破偏见,促进西方理解中国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西方社会对此存在诸多疑虑与偏见。尹应凯指出,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文化和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加上过去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长期领先,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一时难以接受。而像沃尔弗拉姆·埃尔斯纳这样积极评价中国发展路径的西方经济学家,多有在中国交流访问、任教的经历,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从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

尹应凯认为,面对西方的偏见,我们应以开放心态看待。这就如同后进学生超越优秀学生时,对方产生不适应是人之常情。同时,我们要加强宣传与对外交流,主动传播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正如埃尔斯纳在书中序言提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因此,中国应在经济领域积极发声,加强对外交往,增进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进而赢得理解与认可。

双向奔赴,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所著的这本新书公开出版意义重大。尹应凯表示,它表明西方仍有一批真正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人士,这些人是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重要朋友。该书面向外国人传播,在引导西方舆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西方学者的友好正面评价,中国应给予积极回应。

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方面,文化与经济层面的双向互动至关重要。文化上,要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经济上,要展示中国的包容性,如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彰显科技向善的导向。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合适的合作让西方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中国与匈牙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合作,便是成功范例。尽管美国推行遏制政策,但中欧之间合作机遇大于挑战,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谈及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唐迈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在降低金融风险、应对疫情后经济复苏及复杂国际形势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2024年,中国 GDP增长接近世界平均值的双倍。

在经济活力方面,唐迈认为,中国在技术突破和生产力提升上表现亮眼。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源于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新规划。同时,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如营养食物、优质住所、医疗教育等领域,中国进步显著。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比颇高,但受收入增长未达预期等因素影响,总需求仍有提升空间。新技术有望通过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促进消费增长。

唐迈强调,中国在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其他国家不同,致力于拓展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帮助全球摆脱贫困,这一转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领导地位意义深远。

正视挑战,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从专业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现状与未来走向,唐迈认为,中国政府正采取宏观经济措施拉动投资和消费,但在净出口方面,中国出口竞争力对西方国家构成挑战,这也是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出口和技术管制的原因之一。

当前,西方经济体发展动力减缓,存在生产率下降、长期停滞、债务问题等,中国需重视这一情况。不过,中国凭借巨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供应链,国内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脱钩”和贸易战的负面影响。面对生产成本和竞争力问题,中国正将贸易和投资转向全球南方。

唐迈指出,短期内中国有实现增长目标的潜力,但也面临诸多国内国际挑战,如地方政府财政支持、青年失业等问题。不过,中国高质量教育计划将助力就业改善。长远来看,只要中国与金砖国家携手构建世界新秩序和贸易支付结算新架构,国际环境将朝着有利方向转变,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将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加速中国迈向共同繁荣、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虽面临西方偏见、国际竞争等挑战,但通过加强对外交流、推动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正不断展现强大韧性与活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未来前景十分光明。

 

(《人民周刊》2025年第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8期

上一篇:再话新质生产力 共谋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