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筋斗云:有关“教育焦虑”,跟家长谈谈心

筋斗云    2025-06-27 17:07:0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高考出分放榜,教育话题也在升温。一方面,“屏蔽生”的炒作、落榜生的失意,刺激着未来高考生家长的焦虑神经;另一方面,“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冲上热搜,功利教育的危害再次引发热议。怎样对教育进行再认识?提供几个视角供参考。

有竞争就有焦虑,但为“制造出来的焦虑”买单则需慎重。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而贩卖教育焦虑,难逃“利”字;有的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意而渲染教育焦虑气氛,就是要挣钱,对其危害应有清醒认识。家长没必要因自己焦虑而盲目从众,逼孩子报这报那,而须应孩子诉求理性选择。

高考不是终点,人生如同马拉松。未来比拼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分数是一时之得,并不能判定终生。打开视野,跳出分数看教育,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锻造健全人格,往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好的教育,要从一生的成长来看。家庭应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比如,相较应试技巧,思维训练更根本。家长不妨扪心自问,还记得多少中学时代刷的代数题、做的几何辅助线?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孩子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在分数、学位,而是那些无法被算法复制的独特思维。

成长心理学表明,童年快乐很重要。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顿挫折在所难免。要让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是相反。但一些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抢跑。过早的知识灌输,不符合孩子的天性,摧毁的是好奇心、想象力,甚至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创造力。一些青少年的高分低能、巨婴心态,都与童年经历有关。与其苦心孤诣报班、鸡娃,不如多陪孩子玩耍、亲近大自然。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可或缺。《心理健康蓝皮书(2023~2024)》显示,青少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与父母情感关怀不足、亲子间缺乏心理健康沟通、父母以低效方式表达高期待等家庭因素有关。试想,如果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比,那么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只会厌学抑郁。

教育本该是一束光,照亮孩子的心灵。如果拥有健全心智,掌握了学习方法,哪怕一时考试成绩不好,导致发展轨迹不同,只要努力攀登也终会在山顶相会。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原创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疗巴基斯坦患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