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筋斗云:根治网络暴力,必须用好法治利剑

筋斗云    2025-08-13 15:21:3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近日,疑因不堪网暴长期侵扰,河南周口某医院一名妇产科医生坠楼身亡,当地有关部门已介入开展调查处理。真相有待公布,但事件凸显的网络暴力治理问题,引人深思。

从“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到“粉发女孩遭网暴自杀”,再到“‘胖猫’姐姐引导舆论网暴他人”,观察网暴事件,成因有若干类型。

其一,自诩正义,“人肉开盒”。个别人为报私仇、泄私愤,故意曝光他人隐私,甚至进行污蔑、诽谤。

其二,造谣中伤,博取流量。抓住当事人言行瑕疵,不断曲解、谩骂。

其三,情绪裹挟,推波助澜。事实不清、真相未明,非理性网民却自行“脑补”、恶语相向,点燃极端情绪。

网络暴力带来的“社会性死亡”,剜心啮骨,摧残身心,危害不亚于现实暴力。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500余人,行政处罚8500余人。正义不会缺席,但网暴带来的血泪教训,呼唤更及时有效的处置。这是法律的应有功能,是司法的应尽职责。

遏制网暴,须将法治思维转化为应对机制的系统构建。近年来,民法典、《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网暴问题作出规范,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网友受到网暴,向哪里报案,能否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救济?网暴背后如果涉及更复杂纠纷,如何协调多部门联合办案、联动应对?网暴受害者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引入心理干预?只有构建系统应对机制,投入专业力量,尽早介入,落实“首办责任”,才能真正避免“按键伤人”。

防治网暴,不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拓展至线上。行政与司法资源永远有限,解决有限资源与有效治理的矛盾,就要将网络平台“末梢”变成治理“前哨”。现有法律法规对网络平台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关键在落细。如何运用智能化手段,精准识别网络暴力、实现有效防治;如何与公安、网信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协同共治,网络平台大有可为。将网暴化解在萌芽状态,网络平台不应是被动响应者,而应是主动破题者。

根治网暴,关键在于提升网民法治素养。后真相时代,没有人能够轻易还原全部细节和事实。仅凭信息碎片、“网言网语”就对他人大加鞭挞、侮辱诋毁,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对公共文明的破坏。网络空间是理性探讨、科学监督、畅所欲言的平台,决不能变成蜚语恶言、积毁销骨的修罗场。发声不逾矩、维权不越轨,合理质疑但不无端猜测、跟进事情但不跟风辱骂,这是必须明确的底线和原则。

“抓前端”遏增量,溯本清源“治未病”。政府、平台、用户三方协同发力,沿着法治轨道共同营造清朗空间,希望未来可以真正“天下无暴”。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紫金草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