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工地大叔”刘诗利在新书分享会走红

“我看书是为了提升自己”

贾若莹 赵颖    2025-09-08 16:21:44    《人民周刊》

对于写作者来说,最高的褒奖是什么?

有人说,是获得国内国际最高奖项;有人说,是图书销量百万册,获得无数好评。但对于陈行甲来说,对他的最高褒奖,是一位舍不得买书的农民工读者来到他的新书发布会现场。

在“峡江的转弯处”相遇: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2021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平装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截至2025年7月4日,发行量超过100万册,豆瓣评分8.9分,读者评论30多万条。

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撰文评价道:“我没有问陈行甲,为什么用‘在峡江的转弯处’作为书名,我自己的理解,转弯,或许就是一次转身。没有一条江河是一成不变的直线,哪条江河不转弯呢?与此同理,谁的人生不走一点儿弯路呢?走了那段弯路,是为了更好的聚合,形成更加宽阔的江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类前进的历史,绝不会因为弯路而停滞不前。”

图书出版四年来,陈行甲经历了重要的人生跨越。他的公益事业一步步拓展,2023、2024年两次作为我国民间组织代表,走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会现场,并在一般性辩论环节发言。为了回应读者的支持和关注,讲述转场公益后近几年来的经历和感悟,陈行甲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第八章“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路程”,还收录了陶斯亮、詹国枢、徐贵祥等名家的评论文章,共3万余字。为了照顾广大读者的阅读感受,出版社调大字号,并重新设计封面,申请了新书号,以精装形式再版发行。

 

2025年6月25日,《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图为该书作者陈行甲在分享会现场。
 

2025年6月25日晚,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为陈行甲举办了简单又热烈的新书分享会。在签售环节,一位满脸皱纹的大叔,背着磨损的双肩包在后面徘徊,远远看着陈行甲,神情局促。志愿者把他领到台前并送了本书给他,这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关注。

“您在工地上做什么?”

“就是绑钢筋,打混凝土。”

“平常来书店吗?”

“我来过好几次了。”

……

陈行甲注意到后,躬身握着这位农民工的手。大叔神情激动,一时说不出话,只是咧嘴笑着,脸上的沟壑都拢在了一起。当陈行甲询问他的名字时,他犹豫片刻,直接从口袋里摸出身份证来。陈行甲在书上写下“谢谢大哥,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还在最后一页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许是心神激荡,陈行甲随即又走过来,紧紧拥抱这位农民工。

 

陈行甲(左)和刘诗利握手。

 

这感人的一幕被新书分享会的主持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中心主任张炜煜拍摄记录下来。6月26日凌晨,在即将飞往日内瓦的航班上,陈行甲发布了这则视频。“这位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我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老哥,我后悔没有留下你的电话,请你记得翻看书的最后一页我留给你的电话号码。”

仅仅几个小时后,该视频的浏览、收藏、点赞量均已达10万+。此后几天,相关视频一直在网上发酵,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河南日报等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博主纷纷转发、评论。人民日报出版社又及时推出最新视频,使“每个人都是读书人”的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搜。

现场的农民工名叫刘诗利,河南濮阳人,从小热爱读书,还在老家当过民办教师。最近,他收完了家里的麦子,刚到北京的建筑工地打工十几天。而这短短十几天里,便已经来了图书大厦好几次。那天,他到图书大厦看书,正好碰到陈行甲的活动。“我之前在手机上了解过陈行甲,就想去看看他本人长什么样。”

土豆与诗:从河南银岗堌堆村到北京图书大厦

新书发布会后,为了推广阅读,反映农民工的业余精神生活,人民日报出版社决定跟拍刘诗利一天。6月28日,拍摄团队几经周折在潘家园附近一条街道边发现了刘诗利。他正蹲在嘈杂街角,一手捧着烤熟的土豆,一手捏着剥开的半个生洋葱。看到张炜煜过来,刘诗利大方地与他分享这顿粗粝的午餐。

 

张炜煜(左)与刘诗利在街边吃土豆。

 

“土豆是从小市场买的,土豆、洋葱,还有四个小甜瓜,一共四块四。”刘诗利解释着,“我用便利蜂超市的微波炉,把土豆弄熟的。”

两个人蹲坐在路边,聊着家常。街市如流,灰尘与声音掠过他们面前。

刘诗利今年58岁,来自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堌堆村。

今年6月初,刘诗利收完家里的麦子,踏上了前往北京务工的路。从濮阳到北京,每天只有一班高铁,3小时2分到达,二等座票价307元,长途汽车则是9小时到达,票价150元。为了省钱,刘诗利先从濮阳乘坐大巴车到安阳,花费28元,再从安阳乘坐绿皮火车到北京,花费72元,全程8个小时,但只需要花费100元。

北京马驹桥是汇聚了五湖四海打工者的著名“人力市场”,刘诗利就在这里揽零工,主要干绑钢筋、打混凝土等活儿。他说:“现在每天早晨5点多到劳务市场‘找活’,因为过了7点基本就没有工作了。”在媒体的报道中,他谈到自己住在马驹桥的小旅馆里,“下铺25元,上铺20元,如果连续住,东西可以搁在那”。

在和刘诗利交谈的过程中,不时有陌生电话打进他的手机,众多媒体关注到这位热爱阅读的“工地大哥”,纷纷邀请他做采访。张炜煜看到了他的不安,轻声叮嘱道:“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不说,但对着媒体,一定要说真话,不能讲假话。”

这位58岁的农民工突然低下头,思索了许久,又冒出一句话:“那我就实话实说了。”

“其实我没有睡马驹桥的小旅馆,我不好意思跟陈老师说,也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路边旅馆喊我去住,我都摆摆手,假装说我还没干完活呢。”

张炜煜蒙了。

“昨天晚上你睡在哪里?”

“公园的一个长椅上。”

“新书分享会那个晚上呢?”

“那天我睡在北京西站。其实从我来到北京,一天小旅馆都没住过。”

 

当标签褪去:阅读的本质是提升

真相如此沉重而简单。

钢筋林立的都市丛林里,时间与金钱通常是日结工衡量生存的唯一标尺。普通钢筋工,干足一天活,收入能有260元,而刘诗利却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奢侈”的节奏——“我干几天工,也会给自己放一天假,读读书”。他曾颠簸辗转将近一天,才到北京,只为省下50元,却在读书面前毫不吝啬。“放一天假”的阅读,表面上是经济的“停滞”,实则是内在精神的“续航”。

“为啥看书?”

“想弄得好点。”

“啥叫弄好点?”

“我看书是为了提升自己。”他转头对张炜煜说道,“我必须得学习,不学习就落后了,挣钱光靠出力,比这更苦。”

当张炜煜提出“去图书大厦逛逛”的邀请时,刘诗利眼中瞬间亮起。在北京图书大厦,两人边看书,边交谈着对于文学著作、诗词典籍的见解。在二楼的转角处,再次见到《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这本书,刘诗利忍不住摩挲书页轻声诵读:“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路程。依然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依然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此番话语正与这位58岁农民工的生命轨迹重叠,从讲台到工地,从乡村到城市,多年漂泊让他生出皱纹,却未磨灭他“旧日狂热的梦”。

行至四楼工具书区域,刘诗利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词典,指着笔画示意图问:“张老师可知道,汉字单笔笔画有几种吗?”见张炜煜摇头,他脱口道出答案:“有六种,分别是横、竖、撇、捺、点、提!”

得知刘诗利喜爱阅读诗词、社会文化、工具技能类书籍,张炜煜代表人民日报出版社将准备的书籍郑重送出。《读者点题 共同关注》聚焦民生热点,《新时代关键词》解读政策脉络,除此之外,还有《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笔下起风雷 胸中百万兵: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毛泽东》《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等近20本好书。同时,北京图书大厦也向刘诗利赠送了《现代汉语词典》。考虑到他不便携带,出版社将图书寄回他的老家。

当晚,张炜煜邀请刘诗利参观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社领导专门在报社的餐厅陪他就餐,了解他的生活情况,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则对他做了专访。为了解决刘诗利的生活问题,出版社还为他安排了住宿,并协调了几份适合他的工作,由他自行选择。

或许是共度一天的信任消融了拘谨,刘诗利这才想起确认张炜煜的身份——“张老师,你说你是这里的编辑,我都怀疑是不是假的呀?人民日报的编辑应该跟电视上的美男子一样……”

在欢笑交谈中,刘诗利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一夜走红,让千万网友关注到这位质朴的农民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诗利直言不讳道:“我作为农民工物质条件不好,仍然去读书,就产生了一些反差,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农民工是干活的,不需要读书,这种观点就是偏见。”

在一般印象中,农民工终日风吹日晒、挥汗如雨,与读书似乎沾不上边,这种观点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样需要心灵的归处。人民日报这样评价道:“读书,意味着生命姿态的舒展,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意味着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刘诗利的出现和走红,说明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社会的主流依然推崇读书,阅读仍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基因。从刘诗利身上网友看到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每个人都是读书人,每个灵魂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出版发行研究》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民工群体中,有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但从实际阅读量来看,农民工群体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2023年,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93本,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82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96本,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44本。

像刘诗利这样从工地到书店的现象,是偶然,也是必然。希望农民工阅读的条件更为便利,可供选择的图书品类更加丰富。图书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改变,但阅读的本质和对阅读的热爱不会改变。希望有一天,“刘诗利们”从工地走向书店,不再有任何“出彩”之处。希望“刘诗利们”在书店阅读的身影,只是生活中一道美丽而常见的风景线。

最是书香能致远,但实际上,能照亮远方的从来不是书籍本身,而是每个在生活里低头赶路却依然不忘仰望星空的人。

(作者贾若莹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中心编辑、赵颖为人民日报出版社融合发展中心新媒体编辑)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上一篇:离乱弦歌
下一篇:号角铿锵 传承红色薪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