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道:石头代表的是自然,是原始,是不假雕琢的本真;石头象征着傲岸孤介、独立不群、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翻阅历史这本大书,有不少名人堪为“石痴”,各种传说美丽动人:东晋陶渊明醉卧“醒石”,北宋米芾躬身“拜石”,南宋陆游直言“石不能言最可人”,清代曹雪芹“一石破天惊”写就《石头记》……到了近现代,爱石、赏石、玩石者,亦不乏其人。
文人雅士爱石、赏石、玩石,是很自然的事;从事体力劳动者,对此却不屑一顾。因为除了盖房子时会用到,开荒种地捡石头,实在费力得很。我自幼在沁河边长大,没正眼瞧过河滩上的石头,也从未听说有农人玩石的。
难道是“衣食足而知荣辱”——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后,才能产生审美意识?细想之下,这话有几分道理。记得在南京政治学院读书时,我第一次见到雨花石,就被那绚烂的颜色、美丽的花纹深深吸引,爱不释手,遂用不多的薪金买了几块。后来,我也看过奇石展览,逛过文玩市场,五彩石、文化石、象形石,琳琅满目,浑然天成,使我对石头产生兴趣。但自从走上领导岗位,我就变得审慎起来,一怕“玩物丧志”,影响了工作,耽误了进步;二因奇石难遇、美玉无价,有人会投其所好,如不高度警惕,极易被人“围猎”,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所以,没人知道我有这个爱好,我也不敢有这个爱好。
退休后,没工作可干了,那深藏在心底的小爱好,突然萌动起来。只要身处野外,我的眼睛就止不住地往地上扫,试图找到那块让人眼前一亮的美石来。对我来说,玩石不可能随心所欲,受到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条件的约束,所以,我只在居家期间、旅行途中饱饱眼福,过过“石瘾”。
在张家口的万全避暑时,我和老友乔正荣曾数次踏足旧河道、乱石滩,去寻觅那经受千万年冲刷的五颜六色的河卵石,进而惊叹于大自然的万千造化。在沁河滩上,我发现一种螺旋纹石,像极了大小不一的地形沙盘;至于那些被打磨得再无棱角的冶铜炼铁的工业矿渣,可以一窥当年沁河流域冶炼业的发达。在老家横河、李圪塔的河道里,大大小小的五彩石传说是女娲娘娘补天的遗留物,如果能挖出一块大体量的,放在旅游景区里,必会惊天地、泣鬼神,引发轰动效应。我能力有限,只能捧一块小的,留作纪念。
相较于枯燥的走路、跑步,野外捡石、河沟寻宝是兴味盎然的健身活动,不仅能锻炼腿脚,还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语,闻着花香,偶尔出现的“意外收获”,让心情愉悦起来。当然,这些地方很难寻到佳品,但毕竟是自己发现、自己捡拾的“孤品”(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块石头)——大千世界,芸芸众“石”,偏偏这块入了你的法眼,这就是“石缘”啊!
一日,我河沟寻宝归来,将此行获得的一块心仪之物置于案上。久久凝视,不禁口占一首《咏石》:
昨弃荒野,今拜堂前。
非尔多娇,凭吾慧眼。
继而又想,万物同源,众生一体,怎能居高临下?遂为此石“打抱不平”:
你来不来我都在,
你见不见我亦存。
承天露,纳清风,
日月为伴地作床。
任尔摆弄,
何如清静自在,相安无妨?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野外捡石、河沟寻宝进行下去。假以时日,会不会搞出一个奇石展览呢?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