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深耕科技金融领域,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创新产品供给、延伸服务链条,有力支持科技型企业跨越发展难关,助力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3.5万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0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30余家,首批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在政策精准滴灌和企业主动求变下,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拥抱智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动能澎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效益基本稳定、新增长点快速发展、引领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总体目标,并部署重点任务。
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发展取得新成效,更好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今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中秋国庆假期将至,路网运行呈现哪些特点?在9月2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应社会关切。
记者从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文化赋能、美学表达、精准服务、传承创新……行走福建,一个个生动的消费场景再次印证:高质量供给是激活市场需求的金钥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八闽大地,新意涌动,活力可期。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上海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护航企业出海;江苏苏州以政策赋能打造“企业+”工作矩阵,优化营商环境;浙江杭州民营企业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近日,记者随中央统战部“走进民企看‘质’变”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见证民企向“新”发力、向“质”前行的澎湃动能。
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签约仪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中外客商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55个,包括产业项目94个、“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项目44个、国际经贸类项目17个。
得益于技术突破,这款机器人一经推出就成为畅销产品,2023年卖出100多万台。“国外的扫地机器人需要5年才能更新换代,但我们平均10个月就可以推出新一代产品。”孟佳说,“密集的创新,让我们在竞争中底气十足。”
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全省就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今年以来,广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推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截至8月底,广东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9.21万人,同比增长4.2%。
2021年12月开通以来,货运量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入境旅客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曾经被质疑“无货可拉”、被担心“无人乘坐”的中老铁路,如今格外繁忙。截至今年8月底,中老铁路累计货运量已超6650万吨,跨境运输商品种类超30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