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发展海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2021年对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号着陆器的内部结构地震实验数据的分析显示,火星有一个很大但密度很低的核,由液态铁和硫、碳、氧、氢这类轻元素组成。结果还显示,火星核内轻元素的比例高于根据这些元素在火星形成史早期的估算丰度。
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催化和石油化学研究所与康普顿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人造蛋白质,其能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并将其还原为基本成分,从而使它们能够被分解或回收。团队使用了来自草莓海葵的防御蛋白,并通过计算方法设计后添加了新功能。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催化》杂志上。
或许未来的火星之旅中可以实现怀孕,毕竟前往火星需要6个多月的时间。该研究负责人、日本山梨县大学Teruhiko Wakayama表示:“我们正在进行研究,以确保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们能够安全地生育孩子。”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室在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自青铜时代以来,金属部件一直是通过加热和锻打的过程制成的。这种方法用锤子使材料硬化,然后用火软化,使人们可以将金属制成所需的形状,同时赋予其柔韧性或强度。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其表面经精心设计,可容纳任何选择的生物分子,从而可定制纳米颗粒以靶向肿瘤、病毒或毒素等不同的生物实体。研究论文30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气候研究论文认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撞击时造成岩石粉碎带来的细小硅酸盐尘埃,可能在全球气候变冷和撞击发生后对光合作用的破坏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或是恐龙等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频率梳,能在20纳秒(1纳秒即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尺度上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分子。这种技术可使研究人员来更好地了解快速过程(如高超音速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内的中间步骤。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
为什么要研究太阳?汪景琇说,他们要理解太阳从日核到日球边界的结构和发生其中的物理过程,目的是理解和完整描述影响地球生命过程的太阳磁场的变化和相联系的爆发现象,并探讨太阳活动的可预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