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浙江大学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杨德仁院士团队研究员薛晶晶与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王睿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名为“Py3”的新型分子材料,可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供需成功对接后,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湖北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试点,针对平台达成的合作,出台政策文件健全激励机制:每年设立2亿元科创链专项科研激励资金,分阶段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商品化;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按照项目实际总投入以1∶3的比例由政府配套支持企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万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集中发表5篇天文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对“孪大星”(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由一个主星和一个环绕卫星组成)详细特征有新发现。
月球上虽然没有可供呼吸的空气,但它确实拥有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层。月球的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指出,月球大气层主要是撞击汽化的产物。
通常情况下,纳米晶体内能量最低的激子被称为“暗”激子。暗激子的存在减缓了光的发射速率,限制了基于纳米晶体的器件,如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LED)的性能。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克服这一难题的办法。
研究人员从茄属植物(如西红柿、土豆和茄子)开始分析,发现了一个名为“孤独的家伙”(LOG)的基因家族。LOG基因通常负责制造一种导致细胞分裂和扩张的激素,某些LOG基因突变会使茄子上的刺消失。
该实验名为“先进植物实验-09”,重点是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团队选择的两种草分别为双叶短臂草和狗尾草。这两种草使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团队将比较这两种机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差异。
接收器官移植的患者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易发生包括侵袭性真菌感染在内的各种重症感染,需要持续使用抗细菌、抗真菌等药物来预防感染。即便有药物保护,患者在用药期间也时常发生突破性感染,目前这类感染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快速找到有效的用药方案。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Claus Loland团队合作,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源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在多种功能状态的结构特征以及不同药物分子的结合模式,深入地阐释了NET的转运机制,并为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相关论文7月31日发表于《自然》。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对大气具有强烈的加热效应,进而影响北半球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还可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和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是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球系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研究的重要区域。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简单普适的晶核工程策略,该策略通过调控前驱液中优势晶核,优化了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织构,提升了薄膜质量,由此显著提高了钙钛矿 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长期运行稳定性。8月2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彦蒿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水星内部环境,并结合热力学和行星物理模型,证明在水星的核幔边界处可能存在一个全球性的钻石圈层。这一成果为人类理解水星内部物质圈层结构与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知。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