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秋日,地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伊纳乡境内的大、小苏干湖湿地生机勃勃、景色如画。湿地间,成群的野鸭与黑颈鹤等鸟类翩翩起舞、漫步觅食,远山与草原、河流、湖泊、牛羊群等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近日,《自然资源部关于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围绕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相较于郊区和农村地区,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气温也相应更高,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哥伦比亚、新加坡和比利时等国通过打造城市综合绿化体系、推动建筑物减少碳排放、鼓励民众参与城市绿色发展等举措,努力提升节能减排效果,降低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
意大利国家电网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今年上半年,意大利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7.3%,这是该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传统化石能源发电量。上半年,意大利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满足了43.8%的电力需求,较去年同期的34.9%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
8月20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第36次会议审议,广西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通过第一次十年评估。
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水利部19日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5月,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确立了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4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滥伐林木典型案例,表明依法惩处滥伐林木违法犯罪行为的鲜明态度,努力为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提供法治保障。
一棵古树,系着村里人的乡愁。它像是后盐村的守护者,笑看儿童嬉戏打闹,倾听成长中的烦恼,又目送一代代人老去。每年10月到12月,树上蝶形花结成豆角,里面是色泽鲜艳的红豆。红豆又被称作“相思豆”,红豆落下,村民便收集起来制成饰品,若是因求学、工作远行,也会随身带上一份“相思”。
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在西藏拉萨召开。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发布了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会上还启动了“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
重庆市万州区黄柏乡,地处巴阳峡南岸,有绵延数十里的长江岸线和千亩水域江湾。放眼远眺,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近处细观,稻花鱼在稻田里穿梭,灵芝在山林间撑开朵朵“小伞”,滨江长廊建成,秀丽风光初展……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计划3年实施285个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力争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努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近日发布《2024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该报告以“促进林业部门创新,迈向可持续未来”为主题,介绍了世界森林的最新状况,包括气候变化给全球森林带来的挑战和威胁等。报告呼吁,各国林业部门加大技术创新、社会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促进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近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官员研修班举办,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格林纳达、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乌干达、泰国和伊朗等9个国家的35名相关领域官员参加。研修班学员前往安徽黄山进行现场研学,实地了解当地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实践。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0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日前,记者走进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听4名环保志愿者讲述他们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的故事。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版推出特别报道,以不同的时间维度记录神州大地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见证生态理念践行者的共同奋斗。
记者从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全区林草湿荒普查试点总结暨普查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内蒙古启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将全面摸清资源底数,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