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真挚的爱国情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是当今世界的最大现实,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真攒劲!”大家直夸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工人董桂红能干。她谦虚回应:“攒劲也要赶上好机会。”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坚实的技术支撑、完善的政策保障,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同心干,必能结出更多“致富果”,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3年启动“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捐赠医疗救护车3200余辆,接送孕产妇148万人次,提供义诊咨询2814万人次、健康普查3741万人次、健康培训1331万人次,在降低妇科病发病率、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致敬英烈,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追梦人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必然要求。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攻坚克难重要阶段,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昂扬斗志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致敬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致敬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这是对功勋模范的崇高礼遇褒奖,也是在新征程上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有力动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9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和峰会期间,百余个项目成功对接,发布多项成果文件,展示了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最新成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谱写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既要锚定目标任务、把握有利条件,也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铆足实干劲头,激扬起勇于担责、敢于创新的新气象、精气神,就没有什么挑战不可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
科技创新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升空入轨,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互联网具有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特点,展现出充满想象空间的产业前景。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部长江文化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故乡在奔跑”。前不久,一位读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征文里,回忆家乡变化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好上加好,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温暖人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