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作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传志30余年来不断锤炼技艺,同时将传统的髹漆技艺与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打造出了一批具有个人特色的漆艺作品。
今年已80岁的张德二谈起气候学研究神情专注,如数家珍。“这一辈子,我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认真研读、解析中国特有的历史气候记录。
付昆祥17岁加入云南省航模队,做船模已有40年。从航模队退役后,付昆祥在外地创办了船模厂,靠着一手精湛的手工船模制作技艺,他制作的船模很受市场欢迎。
一根细薄的竹片在手中几番弯折,划开切口轻轻一拉,一层“薄纱”就被剥离下来——这,就是竹编的“启篾”工序,陈云华能完美地剥出20多层。
有着26年党龄的龙显勇是名退役军人,现在是竹峪镇农林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7月1日,达州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竹峪镇党委政府按照防汛预案,组建20个工作队,龙显勇负责转运队,帮助转移群众和抢救物资。
如今,罗杰和“研支团”成员依然记挂着大山里的孩子。罗杰用博士生活补助资助了一名昭觉县的彝族孩子,继续用实际行动关爱着大山里的孩子们。
从业36年,30余座沿海港口、60多个疏浚工程,都曾留下他的脚步。“管线有问题,找老孔!”对于来自其他单位的“求助电话”,孔宝忠总是耐心地分析,帮助解决。
文学山房从开业至今,已有124年,而97岁的江澄波老人一直守护着它。
近年来,各地不断配强村两委班子,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湘绣应该走出陈列馆,走到年轻人的身边。”李艳说,如今,工作室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涵盖家居、国风“潮玩”等多个系列,湘绣正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这些年来,史昆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累计攻克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200项,研发创新成果7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5项,创造效益近亿元。
穿破近60双鞋,挥拍达900多万次,走过10余个省份。“网球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王发说。
黄沙戈壁,落日孤烟,在新疆石油勘探一线,这一切对邓尚来说习以为常。邓尚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
不久前,胡新央领衔的浙江大学心脏功能重建团队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从科研“小白”到团队“领头人”,胡新央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从第一眼看到椰雕,我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柯秋枫今年50多岁,1994年进入原海口椰雕工艺厂工作,跟工艺厂的师傅学艺10年后,他开始独自从事椰雕工艺品制作。
陈佳俊利用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与动车组故障诊断技术,大幅提升动车组故障排查效率,曾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青年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的力量。近日,山东省威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李明潭被评为“2022齐鲁乡村之星”。
60多年前,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地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铸就了“西迁精神”丰碑。
刚刚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90后羌绣非遗传承人张居悦以跨界的新意守护传统技艺,让古老的非遗绽放勃勃生机。
多年来,靳英丽牵手云南、青海、贵州、甘肃等地千余名少数民族绣娘,带着她们用一针一线“绣”出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并让更多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少数民族的刺绣艺术之美。
“我们的观众来自天南海北,也许一些观众一生中只会走进自然博物馆一次,所以我要认真讲好每一场,感恩珍惜每一位观众。”高源说。
2022年5月22日,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原党委书记、所长陈旭在授课中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于6月1日去世,享年50岁。
驻村第一年,除了参加第一书记集体培训,王一夫中间只因拿过冬衣服回了两次市区。“从报名到进村,中间大概也就两周时间,那时穿的还是夏天的衣服。”王一夫回忆。
30余年来,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断推动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勘探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