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忠研发的鸟巢型蔬菜工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上、极寒高山等地区,有力地保障了偏远地区蔬菜瓜果供应。
沈军今年43岁,作为一名装表接电工人,他常常利用空余时间,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免费提供家电维修服务。
3月4日,2022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举办,86岁的归侨科学家陈清泉被评为年度人物。
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薄首行最重视的两件事。
40年来,张伟全身心投入到植树造林、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林业技术推广等工作中,绿化荒山6000余亩。2022年,张伟被评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1982年,杨学明顺利考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由此叩开了化学物理的大门。大学时的物理专业背景,反而成为他在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优势。
2019年,张衍朝创新工作室成立。4年来,他所教授的学徒大多成为精车加工岗位上的操作骨干。
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数量少,有很多留在城市里的机会。但刘威生选择了熊岳镇,成为辽宁果树研究所的一员。
冰场上,隋文静展现了韧性与活力,每一次旋转跳跃,都给人带来力与美的观赏体验;生活中,她兴趣广泛,写自传、编节目、吹竹笛,努力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
在水面穿梭、往来“巡守”,是赵儒新的日常生活,也是他32年来未曾改变的坚守。
15年来,他把双脚扎进肯尼亚的泥土地,把中国种植技术带给当地农民,在东非大裂谷乡间种出了丰收的果与花,也让许多肯尼亚优质农产品叩开了中国市场的门。
“出生于祁连山下、成长在大草原上,关注生态、保护生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52岁的贺颖春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裕固族人,她打小便对祁连山充满感情,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更是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持续建言。
缪峰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坚定学术理想,更要立足于国家需求、民生需求,要将个人成长同国家发展紧紧地联系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国内具有资质的丈量员屈指可数,袁林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吉林体育学院的田径教授,袁林在50岁那年成功获得资质。
“未来,我们要继续守护好保护区的青山绿水,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观。”罗定明说,“希望在退休之前,把我们培育的元宝山冷杉养大,给保护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张玉清一直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和易地搬迁群众沟通交流,收集大家的诉求是马慧娟的工作常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深感责任重大的马慧娟走访乡亲更频繁了。
17年的光阴,意味着什么?对陈廷海来说,过去17年里,他最高兴的时候之一就是还钱的时候。
一路割除杂草,捡拾垃圾,查看城墙……“大家都叫我‘长城活地图’,这可不是凭空得来的,是靠我的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说起这些,张鹤珊颇为自豪。
魏青松的书桌上放着法典与提案,一头是法律,一头则是民情,他时刻告诫自己:法律不能脱离现实,必须立足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作为矿床学家,胡瑞忠的工作就是对各种矿石开展分析研究,确定它们的物质组成、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为矿产资源精准勘查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已经关注了很多年。我希望在履职的过程中,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新波满怀憧憬。
吕建中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文化艺术品是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他发现,文化艺术品的交流交易目前存在真假难辨、价值难判、价格混乱等“痛点”问题。
今年2月15日,在南宁举行的追授曹艳群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曹艳群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曹艳群同志“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汇聚强国建设的巾帼力量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每年冬春季节是甲流、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最近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散发病例。甲流和诺如病毒感染有什么特点?感染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如何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