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坚守从教初心,为乡村美育教育作贡献;努力教授学生绘画知识,点亮乡村孩子艺术梦……作为一名扎根乡村学校7年的美术教师,兰楠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三月木棉红,像千万个绣球缀满枝头。广西百色靖西市,木棉掩映间,37岁的王秀芬正纤手绣彩球。人称“绣球女儿”的她,是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依靠电商发展绣球事业,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将十六载芳华绽放在一针一线间。
“练摔跤?是不是学打架?不学不学!”29年前,从江西萍乡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朱志辉,满腔热忱地来到萍乡芦溪县新泉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并负责为市县体校选拔培养摔跤运动员。当时,家长们对学摔跤的反应让人哭笑不得。
“到了,把照明灯拿好,抓紧时间!”找到破损的轨距块,国铁乌鲁木齐局库尔勒工务段马兰线路车间塔塔尔线路工区线路工艾比卜拉·库尔班用螺栓机松开外侧扣件螺栓,工长张泽用手里的撬棍将轨距块翘了出来,艾比卜拉迅速将新的轨距块放好,“叮叮叮”几下就放进了钢轨和轨枕扣件之间。拧紧轨枕扣件螺栓后,张泽一看手表,花了近两分钟。
不知从何时起,柳城彩调开始没落。2009年,时任广西彩调剧团编剧的周锡生回乡调研,行走10个乡镇,发现只剩不到100人会唱彩调。“没有年轻人,都是老年人。”周锡生忧心忡忡,“后继无人呐!”“抢救柳城彩调,刻不容缓!”2010年,他和妻子回到靖西村,创办柳城县“老还童”彩调剧团,抢救性保护柳城彩调。夫妻俩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彩调室内排练厅和室外排练场。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乐作舞精彩上演。一曲舞罢,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身着哈尼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杨钰尼内心激动又自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希望把这项非遗传播出大山,带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从初出茅庐的“修庙人”,到科普视频博主,王永先与古建筑结缘50余年。30多年前,王永先全程参与圣母殿的大修。如今,他又把“课堂”设在这座大殿前,借助网络把古建筑的魅力传播给更多年轻人。
从修理单台传统设备,到维保整条自动化生产线,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樊凡扎根生产一线20余年,累计主持及参与车身厂设备改造改进项目3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并被确定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除了应急救援,日常养护工作虽琐碎,也重要。修补油路、维修边沟、沥青灌缝;清理积水、淤泥和河床;为公路安全设施刷漆……从成为养路工那天起,拉巴次仁就把“及时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畅通”当作自己的目标。
“Thanks for loving me so much(感谢大家对我的喜爱)……”一口流利的英语,“国际范儿”十足。李晓霞用英语感谢着网友对她的关注和支持,同时鼓励大家勇敢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巨大的风格反差,这条短视频被网友点赞好评。视频发布不到一天时间,就收获6000多点赞和200多条网友评论。
1956年,陈崇希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毕业,之后的6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地下水相关研究。尽管已经92岁,陈崇希现在每天仍然会坚持做研究,有时候半夜突然有了解决问题的想法,他也会立即起床将思路记下来。“因为我热爱自己的研究,所以从不觉得累。”
“我们是集团化办学,其中有3所幼儿园位于离县城五六十公里的北部山区,我定期去他们那里看一看情况。”作为兴宁市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理事长,黄柳平告诉记者,让山里娃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小孩一样的学前教育,是她的心愿。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手锯、手锤、錾子、抛光机等工具摆放在桌面上,钳工夏元友正专注地用刮刀进行产品开合模分型面精加工,快速在平板上进行20个点位的铲刮……经过他手工打磨,原本粗粝的表面,像镜子一样清晰反光,组装起来严丝合缝。
“在坚硬的铜板上做到纹饰‘纤毫毕现,精细入微’,并非易事——制作一件铜錾刻作品,要经过锻造、锤揲、錾刻等30多道工序,其中錾刻工序又有勾、落、串等10多种工艺技法。”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黄俊军从事铜錾刻37年,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寻求技艺的精进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