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我和马老相识25年,在这25年中,我因征集慢慢走近这位老人,渐渐地,我被他精彩的文学人生所深深吸引。在我心中,他就像是一座万仞高山,让我仰望,喜爱写作的我一直努力向他走近,但我知道我要走到山脚的旅程还有很长很长。
土灶生起柴火,烧开一锅清水。老布袋装满一袋雪白的蚕茧丢进水中,40分钟后捞出。清水丝绵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静惠取出一个煮过的茧子,放在冷水中轻轻晃动,灵巧的手指很快找到了茧子的收口处,双手一撑一翻,蚕蛹剥出,茧子变成了一张丝绵。
今年62岁的邢如伶,是北京昌平的一名退休护士。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知名越野跑运动员,多次在100公里越野赛中夺冠,跑友亲切地称她为“邢姥姥”。身着运动T恤、短裤,背着越野包,戴着墨镜、遮阳帽,在山野间长途奔袭,是邢如伶的生活一景……4月19日,2025春季八达岭石峡关谷环长城越野赛开幕,邢如伶带着两个小外孙参加亲子组6公里赛,在265个参赛组中获得第四十名。
“吊脚楼、古寨、侗族大歌等是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要把民族的特色传承好弘扬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们的光彩。”徐信基说,努力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持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是肇兴村眼下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中午用餐高峰,浙江杭州街头车水马龙,穿梭在楼宇间,外卖员们行色匆匆。身穿黄色工服、戴着头盔,女骑手文景走路摇摇晃晃,跟其他同行飞驰的脚步比起来,她明显慢了不少。
重复播放几十秒语音,兰州大学宏远楼里几个学生正在“破译”一串字母构成的“密码”。学生们几番尝试后,敏春芳才揭开谜底:“这句话的大意是,喝着盖碗子三香茶(东乡族特色茶饮),吃着刚出锅的油香(东乡族特色面食),海阔天空地聊天……”这段语音录制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当地人在用方言讲述饮食习俗。“方言就像一块块‘活化石’,连接着历史和现实。”敏春芳说。
在巴黎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第四十枚金牌后,李雯雯兴奋地喊着“下班了,下班了”的可爱场景成为经典画面。那是战胜自我后的快乐心情,更是完成目标后的如释重负。从巴黎奥运会后的松弛,到如今回归国家队后的有条不紊,李雯雯正在寻找新的平衡。
从一名检修“新人”成长为设备维保团队负责人,昝伟认为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在28年的工作中,他坚持梳理总结工作经验,练就了“听声辨障”的绝技——仅凭机床运转时的异响,就能精准定位故障所在的点位。
邹英姿,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她吸取绘画、摄影、雕塑等领域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技艺风格,其独创的“邹氏滴滴针法”获得全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小家电越修越多,宋金波的手艺越来越精,他也凭借热心肠积攒下了好口碑。除维修家电外,充话费、买火车票、照看小孩……只要周围居民有需求,宋金波从来都是主动帮忙。这家店铺也成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服务站”。
去年10月,在国际壶铃举重联盟(IUKL)世锦赛中,张天雄在男子32千克10分钟长循环、男子24千克30分钟长循环马拉松两个项目中夺得冠军,为中国在该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位练习壶铃9年、兼具运动员与教练员双重身份的年轻人,用坚持与热爱,将壶铃运动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了。”4月11日上午,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一站)在广东省肇庆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刚刚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以10秒49的成绩晋级半决赛,35岁短跑名将苏炳添的赛后发言让人措手不及。一天之后的男子100米半决赛,也确实没有见到这位亚洲纪录保持者的身影。
“游戏的影响力巨大,在山西就有20多处景点被带火。山西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开通旅游公路,串联起全省大部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同时,文旅热也给文物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和面、擀皮、包馅、成形……从一开始做的小笼包东倒西歪,到后来卡在13道褶,李仪被师傅要求每天至少要捏100个小笼包,做不好就必须弄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只要有时间,我的手就没歇过,一直在练习,直到3个月后,总算能把小笼包做成形了。”回想起当初学习的过程,李仪记忆犹新。
朱重庆初中只上了一年半就辍学,学历简称“小学本科”。1967年回家放牛、敲石子、干农活,当过生产队会计和手扶拖拉机手,1976年担任大队会计。1978年,因为他为人实在、厚道、诚心,26岁的朱重庆被大伙推举担任航民大队所办的航民农机圆钉纸制品厂厂长。彼时该厂共有26名工人,主要生产圆钉、老碱、水泥包装袋、梅花扳手夹子。在朱重庆的带领下,该厂经营一年时间净赚了3万元钱。
198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震动史学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邵维正。胡乔木同志动情地说,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功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啊!
“大家好,让我们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足迹,感受这里的百年变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里,人来人往。73岁的当地农民姚夫坤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大学生做现场讲解,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信手拈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