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09年,张亮从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成为当时的辽河油田总机械厂车间的一名电焊工。“学本事,必须要靠苦练。”他回忆,当时为了增强手腕的稳定性,自己每天坚持做俯卧撑,还常在手腕上吊一块砖头来加强力量训练。
“当运动员时更多专注于自我突破,做老师要多思考如何点亮他人。”穆静毓这样形容身份的转变。她十分专业,又充满亲和力,很受学生欢迎。乒乓球零基础的学生从握拍学起,一学期后能完成正手对攻22回合。为研究生专设的高阶班更是场场爆满。校队训练时,她常分享在国家队时的所见所闻,用冠军精神激励学生成长。
生前,许允若是吴中分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一级警长。30多年交警生涯,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吹雨打,他都忠诚履职,默默守护群众出行安全。1万多天的早晚高峰,平均每天10个小时在路面上,每年磨坏好几双鞋……今年1月14日,在医院全力救治70多天后,55岁的许允若不幸牺牲。
如何在航路机场等核心基础设施资源受限条件下,提升航空交通网络的容量与效率并改善其运行服务水平,是航空交通学术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孙小倩自2008年以来的研究方向。
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三彩彝族漆器非遗工坊,95后工匠曲木史伍年纪不大,却有着丰富的漆器制作经验。“彝族漆器以3种颜色为主要色调。”曲木史伍说,红色代表热情,黄色象征丰收,黑色则喻意万物。
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民居、整齐排列的冷棚……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一派美丽和谐的景象。说起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70岁的村民李永良感慨:“赵书记带着村里做了不少事,我们都感谢她!”
我国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研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均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研究只限于实验室级别。电纺技术的规模化突破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延波教授带领团队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原理研究和纳米纤维制备实践,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静电纺丝技术,为我国静电纺纳米纤维工业化制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初见詹伯慧,是在他位于暨南大学校内的家中,清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神情专注,正对一篇文章提出修改意见。94岁的年纪,他的表达依然清晰明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语言学研究者,詹伯慧对语言学研究的热爱贯穿他的一生。
每次连续开车后的休息,她都会到车顶、车底,仔细检查车况和货物,用撬棍勒紧网绳。运货途中人不离车,是谢琳多年养成的习惯。冬季夜晚,哪怕户外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谢琳也是睡在货车里。“离开一车货物,我实在放心不下。”谢琳说。
坚守从教初心,为乡村美育教育作贡献;努力教授学生绘画知识,点亮乡村孩子艺术梦……作为一名扎根乡村学校7年的美术教师,兰楠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三月木棉红,像千万个绣球缀满枝头。广西百色靖西市,木棉掩映间,37岁的王秀芬正纤手绣彩球。人称“绣球女儿”的她,是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依靠电商发展绣球事业,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将十六载芳华绽放在一针一线间。
“练摔跤?是不是学打架?不学不学!”29年前,从江西萍乡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朱志辉,满腔热忱地来到萍乡芦溪县新泉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并负责为市县体校选拔培养摔跤运动员。当时,家长们对学摔跤的反应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