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索道滑水比赛中,选手手握拉把,在钢索的牵引下进行水面滑行,遇到道具要做出腾空、翻转等动作。动作的难度、完成度、流畅性等,都是裁判员打分的因素。这项酷似武侠小说中“水上漂”的运动,在罗晖看来充满创意,“动作的选择,可以体现选手的个人风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如梦想中的理想之城。而在这理想之城中,数不清的城市形象工程都让人留恋。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龙翔桥站和西湖文化广场站、杭州石桥立交工程……它们都由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完成。而这一个个工程的背后,离不开一位睿智果敢、勇于奋进的“创二代”——叶丽君。
2025年7月,王火先生迎来101岁诞辰。在我认识的作家朋友中,他是目前在世的岁数最大的作家。我和王火先生相识已25年,早已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我眼中,王老这一生真的非常精彩,太值得去书写。
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的交界处,有一处被称为周原的考古遗址。这里面积达30平方千米,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先周、西周时期遗址,也是周原考古队领队种建荣倾注半生心血的地方。对种建荣来说,“周原遗址”像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老人名叫姚华亮,是东临溪镇汊口村村民。走进他的家,可以看到墙壁上、桌上展示着许多与革命先烈、红色历史相关的展品。姚华亮说,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他便开始搜集各种历史资料,2012年,他在自家的一幢两层居民房内筹备展示馆。“除去一间16平方米的小屋供我和老伴居住,其余空间全部用来布展。”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公园的一隅便会支起一个特殊的摊位。这个摊位不卖商品,只摆着心肺复苏假人和急救包;也不产生任何交易,只教授急救技能。摊主是一对夫妻——吴磊和刘静,分别是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两人坚持摆“急救地摊”8年多,并带领伙伴们去社区、校园、机关开展公益讲解,帮助10余万人掌握“救命术”。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蒋庄村,田间虽有树荫,但直播十几分钟下来,宋丹阳已冒了汗。她是一名90后农学硕士,前几年辞去工作,成为一名网络自媒体博主,专为桃农答疑解惑,成了乡亲口中的“小宋老师”“桃博士”。
一切始于2017年的清明节。那年,有个朋友邀请李来平参加山西兴县举办的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公祭仪式。仪式上,烈士遗骸回迁的场景震撼了他。“现场感觉非常庄严肃穆,一下子让我也想做点什么。”李来平说,后来,志愿者队伍扩充,有人找到他:“你愿不愿意加入到收迁烈士遗骸的队伍中来?”“我愿意!”李来平答得干脆。
每次上山修路,陈兴海和弟弟陈兴合都会带上铁锹、镐头、锄头、斧头。“石头硬得很,我一镐头下去,手震得疼!”这样的日子,兄弟俩一过就是8年。总长约15公里的古道,已经修好了约2 3。“我们还要继续往下修。”陈兴海说。
“打牢专业知识,不断锤炼本领”“力争做出真正对提升战斗力有用的成果”……课堂互动,气氛热烈。授课者是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她长期扎根教学一线,潜心铸魂育人,到部队开展理论宣讲、座谈交流近百场,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7月31日晚,中国队选手陈芋汐挂着个人第四枚游泳世锦赛女子跳水十米台金牌,缓步走下领奖台。她先是招呼获得铜牌的队友谢佩铃去接受摄影记者拍照,又和获得银牌的德国选手保利娜·普费夫相谈甚欢,其间还不忘向看台上高呼她名字的观众挥手致意。19岁的她,一派气定神闲。
“我不停地读书、画画、写作,这是给心灵‘喂饭’,让自己成为精神富足的人。”王柳云说,除了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保洁工作,她的时间表中,读书、写作、画画是最重要的选项。“我经常半夜三更起来,画不好,重画;写不好,重写。保洁是我的生计,艺术是伴随生活的一部分。”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有余,被七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他身先士卒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被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被俘,身陷囹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总书记多次为他点赞,称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四有”干部的楷模。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谷文昌一生对党忠诚、心系百姓、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以自身坚定的党性和温暖的情怀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风采。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好书记杨善洲一辈子扎根基层,赤心为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感动了中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榜样。
35年如一日,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扎根于太行山区,矢志不渝,艰辛探索,心系群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铆足干劲、奋发向上,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