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夏忙时节,也是准大学生们梦想实现的季节。随着各地农业大学的年轻学子们陆续收到2025年录取通知书,本报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实验现场,探访3份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故事。一张小小的“纸片”藏了哪些高科技、新成果?如何激励年轻学子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乳制品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类,近年来呈现出新的消费趋势。如何适应市场端新需求,打通供给端、流通端,保障奶农收益?记者走进奶业消费新场景一探究竟。
新式茶饮、低脂奶酪、谷物能量棒……不同于传统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需求,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许多新的消费场景也在不断出现。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个方面23项具体举措。
“以前放牧只能糊口,现在打理一个大棚一年净赚两万多元!”次旺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这座大棚,是他成为种菜“老把式”的见证,更是西藏日喀则现代农业在雪域高原生长壮大的缩影。一群跨越山海的援藏人,用坚守与创新托起了万千西藏农牧民的致富梦。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广大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效巩固得怎么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得如何?各地有哪些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本报记者深入一线,探访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近距离感受山乡巨变和脱贫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总的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在国务院新闻办7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守好‘饭碗田’,乡村才会有大发展。”在严守耕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王娟惠带领村民探索轮种、套种等“水稻+”模式,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培育研学教育、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耕地发挥出最大效益。东安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26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900多万元,被评为浙江省“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7月8日,来自广西内外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龙头企业代表300余人齐聚一堂,共绘AI驱动八桂乡村蝶变智慧蓝图。当日,由广西桂农乡村振兴规划发展研究院联合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