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无论是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还是面对传染病流行、重大自然灾害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时刻,广大护士都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履行服务人民健康的重要职责。
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护理工作发展迅速,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截至2021年底,我国护士队伍发展到501.8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252万人,增幅达到10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量从2012年的1.85人增加到2021年的3.56人。全国医护比从2012年的1:0.95发展到2021年的1:1.17,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在护士队伍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基层倾斜,满足基层的卫生和护理需求。2021年,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达到115万人,与2012年时的52.8万人相比,增长了62万余人。
男性护士的比例进一步提升。2021年底,全国500多万护士当中,男性护士的比例达3%。在2012年,这一数字是1.8%。
在护士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护士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从2012年的占比56%提高到2021年的近80%。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全国护士总数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郭燕红说,“十四五”时期,要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持续增加护士的数量,加强护士的培训培养,实施护士服务能力的培训行动,多措并举,调动护士积极性。
护理专业性不断提高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兼手术室护士长张颖从18岁成为护士,一直到今年48岁,有着整整30年护理经验。
“最开始我当护士的时候,勤奋、肯干、敢拼、严谨是护士的基本素养。现在,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护士团队必须有知识、有技术、思维活跃,才能跟上医疗团队的步伐。”张颖说。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执行总护士长李凡认为,护理工作逐渐向专业化发展。比如说静脉输液,用药前,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治疗时间、用药方式来判断,也要根据患者的预期用药时间、血管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来选择血管通路的类型。肿瘤患者长期要用化疗药物,选择血管通路,就要选择一个能够中长期使用的、耐药物腐蚀的。
“现在护士不只是医生的助手,而且是医生的专业伙伴。”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比如在急诊分诊岗位,要求护士要有精准的专业判断、迅速的反应能力和高超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分诊,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人化的趋势下,在手术室的护士要不断学习,迅速吸收新知识,提升新技能。
宋树立表示,医院要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条件。中日友好医院在专业上给护士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对护士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在绩效分配上,做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绩效向临床一线倾斜,让护士回归临床,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心无旁骛地为患者做一线医疗临床服务。
护理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于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较为迫切。
“‘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在整个五年期间将增加100万人,这个增速远远超过了‘十三五’时期。到2025年,全北京市老年人预计将达到500万人以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说,基于这些现实,护理的需求导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医院、诊所的需求,慢慢向社区进行扩展。对护士的专业需求也在变化,原来主要是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护理需求,如今在康复理疗、慢病管理、预防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需求。
李昂说,北京市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了工作:增强能力建设,增加服务供给;护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建立了老年护理需求评估机制;深化老年护理服务的内涵。全市近三年培养了近5千名医疗护理员,全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比例达93%。
郭燕红表示,近年来护士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延伸至家庭,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同时借助“互联网+”新业态,为群众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在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方面,缺口还比较大。”郭燕红说,在“十四五”时期,护理的内涵和外延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在机构、社区、居家等方面的老年护理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