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汪泓:疫情可能反复,发展的信心千万不能反复

陈晨    2022-06-07 09:23:0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最近,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全力助企纾困、推动复工复产复市。眼下的上海,如何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大江东工作室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她认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上海何时重振经济雄风

——只有全社会动起来,市场才能活起来

“8个方面50条措施,《行动方案》既立足当下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增强发展后劲;既兼顾面上各类企业,又重点聚焦中小微企业;既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又突出应对疫情冲击的上海特点。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汪泓开门见山。

上海何时能重振经济雄风?她指出,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策落实的关键,是协调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应复尽复”“应放尽放”,不能层层加码。要打破封控的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疫情要防住,同时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在经济主战场大展身手。要重振信心,必须让政策落实、落地,打通企业堵点,送去实实在在的助益,打好经济恢复和重振这场攻坚战。

第二,企业人流、现金流、物流要动起来。企业员工要安全有序地流动起来。物流也一定要打通,不然产业上下游都面临困难。企业开开关关,国内多个产业的供应链都经受了不同程度冲击,上下游关联环节受到挫伤,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影响。《行动方案》对交通物流等领域提出专门的金融扶持举措,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还有要关切企业的资金流,给企业输血,企业血脉流动才能活下去。要零门槛办理,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

第三,把加快经济恢复振兴的政策传递给社会,打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引导疏导的组合拳,要给社会以信心。重振经济、支持企业复工达产,必须统一认识,所有组织、机构和单位都以推动经济复苏为共同目标,以共同的行动释放指数级效能,推动上海经济尽快复苏——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动起来,市场才能活起来。

给市场主体明确预期——

政府要重点聚焦、靠前服务,企业要加快转型、有序复产

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挑战。企业尤为担心不断的开开关关。很多企业已经遭受项目订单停滞、法律纠纷、违约成本等带来的巨额损失。汪泓建议,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园区雪中送炭,体现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为民政府的特点,不要管卡压。深入一线、满腔热情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送服务上门,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重振信心,解决企业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打通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给市场主体明确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尤其是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住宿、会展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着重出台一批加快修复市场信心的应对之策。

第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形成链式协同效应。通过产业链的关键企业以点带链、以链带面,恢复整个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持股以及签订购销中长期合作协议等,协同应对市场风险,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合理化、技术管理协同化的目标。在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实现以大企业为龙头、链长,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尽快恢复。

第三,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加快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疫情危中有机,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让中小企业通过在产品设计、质量等方面的创新优势,部分抵消成本上涨影响。

第四,重点聚焦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遍布各行各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经济活力和城市“烟火气”所在。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难更大,不少甚至面临生存压力。《行动方案》在融资纾困、社保缓缴、房租减免等方面,也向中小微企业重点倾斜。

疫情影响下,如何助力上海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疫情反复影响,各方如何助力提振上海经济发展的信心?汪泓认为,重拾信心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振上海经济,有这样的大背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长三角龙头,上海是全国经济和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上海如果堵死,会造成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中断。要恢复振兴上海经济,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恢复。所有的政府部门、市场平台要统一思想,从战略全局高度,系统集成指挥。我们能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也能打好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去打,重振上海雄风。

第二,要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稳增长,促消费,抓重大消费活动,扩大总体消费需求。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消费市场繁荣。

第三,要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聚焦重点领域,更大力度扩投资、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新基建、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平台和投资空间。

第四,要想方设法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挖掘就业潜力,着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助力企业更快复工复产。

第五,要多措并举“稳外资、稳外贸”,千方百计稳住外资市场信,稳住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当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政策供给,支持外资、外贸发展。

如何把人才吸引到上海——

“有事干,有盼头,有未来”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上海如何继续吸引人才?

汪泓认为,第一,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难度很大,只有把经济恢复起来,只有充分尊重和采纳人民群众的献计献策,只有人们重拾信心了,才能吸引海内外人才,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让人才有事干、有盼头,才能激发对这个城市的热情追求和发展动力,也才能保卫住大上海五大中心的城市核心功能。

第二,不要怕人才流失。当下这个特殊时期,一个巨浪打过来,每个人会有自然的避险反应。我们相信,只要经济稳定了,上海的传统繁荣回来了,新的机会出现了,各种人才自然会进来。或许走掉一些人,但还会吸引很多新的人才来沪。

汪泓建议,必须抢抓时间窗口,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全力跑出经济恢复和振兴的加速度,尽快回归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如常生活。

第一,要让大家对大政方针有全面了解,这是信心和行动的基础。许多企业和居民还在担心,怕折腾怕反复,心不定、志难坚、行无力。疫情可能会反复,但复工复产复市,经济发展的信心,千万不能有反复。

第二,政府各级干部积极带头走访企业,态度明确,打破惯性找出路,找到关键打硬仗。最能激发群众信心的是市场,必须率先活跃起来。

第三,媒体要讲好基层一线抗疫故事,要宣传推广群众中有担当、能干事、负责任、冲锋在前的优秀人物事迹,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位武汉籍在沪大学生的返乡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