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风筝制作、研学活动受欢迎

东风送暖 沙燕满天

本报记者 王 洲 张武军    2025-05-08 08:42:51    人民日报

缪伯刚在手工坊内制作沙燕风筝。
 

缪伯刚(左一)教游客放风筝。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张武军摄

 

东风送暖,草木勃发,不少北京市民走出家门,到户外放风筝。“想让风筝飞起来,你得跑快点!”“再拉几下,线放长,飞高点!”北京太阳宫公园内,放风筝的人互动切磋,热闹非凡。

天空中,数只风筝随风飘荡,有筒子状的灯笼风筝、串状的龙风筝、平面的葫芦风筝……如今,风筝材质不断更新,品类也越来越丰富。琳琅满目的风筝中,北京金马派风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铁智最爱沙燕风筝。

“沙燕风筝,模仿的是北京雨燕的形态,因为是手工扎制,所以被称为‘扎燕’,后逐渐演变为‘沙燕’,以做工细腻、绘制精美著称。”自1984年拜师学习,吕铁智4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沙燕风筝技艺。“沙燕风筝虽形态相似,但寓意各不相同。一些风筝将雨燕嘴巴的位置画成蝙蝠,寓意福到眼前。如果蝙蝠是红色的,则寓意洪福齐天,都是好彩头!”吕铁智告诉记者。

沙燕风筝怎么做?“按照传统技法,扎、糊、绘、放,一步都不能少。”吕铁智说。扎,就是扎骨架:多是取一年陈竹,留皮去瓤,制好上膀条、下膀条、门子条和两根腿条,经过一番烤制,5个部件才能严丝合缝地组成四平八稳的骨架。“如今也有改用现代材料的,但对比例、弧度的要求依然要遵循传统。”吕铁智解释,糊和绘就是将纸面裱糊在骨架上并进行绘画,“放,就是试飞,要飞得好看。”

随着时代发展,沙燕风筝正以多元形式焕发新光彩。“曹氏风筝”传承人缪伯刚这几年在创新赛道上不断尝试。

前些年,缪伯刚在北京大观园芦雪庭内开设了一处风筝手工坊。走进手工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我们设计推出了以沙燕风筝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包括摆件、书签、扑克、明信片等,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购买收藏。”缪伯刚介绍,在这里,他不仅制作传统沙燕风筝,还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等元素绘于风筝的燕翅上,让大观园的“红楼文化”与沙燕风筝有机融合,吸引了不少游客。

近两年,风筝研学体验活动颇受欢迎。学员通过线上报名后,即可在手工坊学习制作风筝,体验扎骨架、绘图案、糊纸面的乐趣,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博物馆陈列,更要让人参与其中。”缪伯刚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幼年时和父亲一起制作风筝的经历,让他爱上了风筝,并走上风筝制作与非遗传承的道路。“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缪伯刚话音未落,又有游客推门而入,来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8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大学自主开发“对话·马克思”数智小程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