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福建三明白沙派出所:“123”模式奏响社区平安和谐曲

2025-05-09 17:08:31   

在福建三明市,有这样一个派出所,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以“桃源义警”为先锋,以社区警校为阵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123”社区治理新模式,为社区的平安和谐保驾护航,它就是三明市公安局白沙派出所。

“桃源义警”:群防群治的先锋力量

蒋昌源是白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据他介绍,白沙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在桃源社区组建了三明市首支“义警”队伍——“桃源义警”队。这支队伍从各行各业广纳成员,他们身着反光背心,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已成为社区平安的“流动名片”。

“老张,你家店门口的电动车充电器又没拔!”每天清晨,“桃源义警”队便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队员李育斌一边巡查,一边督促整改,对辖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一次巡逻中,李育斌发现两家商户因为占道经营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他迅速上前,凭借着平日里积累的调解经验和应急处置知识,耐心地安抚双方情绪,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据了解,像李育斌这样的义警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治安协管员,还是流动人口协管员、宣传防范员、矛盾排查化解员和便民帮扶员。成立至今,“桃源义警”队已累计排查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440余起,调处化解成功率达99.5%。在他们的带动下,台江社区大坂物流园成立了“桃源义警大坂分队”,白沙派出所辖区范围内组建了“火箭救援义警队”,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群防群治中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社区警校:专业培训的成长摇篮

为进一步提升群防群治力量的专业化水平,白沙派出所在市局、分局的支持下,成立了三明市首家社区警校——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社区警校桃源分校。

“在对方持械攻击时,手持盾牌的人要用盾牌迎击,这样对方挥击的力量就能被降到最低。”在社区警校的培训课堂上,专业的教官正在为“桃源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警务技能培训。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义警们的应急处突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除了警务技能培训,社区警校还根据不同季节的治安特点和社区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了一系列“小课堂”。今年以来,社区警校积极开展反诈宣传,受众群众达13000余人次。社区工作者陈女士在参加完反诈宣传课程后感叹:“原来这些诈骗分子的套路这么深啊!”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居民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社区警校还成为了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平台。五金机电城邓先生曾因纠纷打算信访,社区警校通过对桃源义警摸排到的信息,联合当地综治、司法、信访等部门及时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自社区警校开办以来,已将2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123”模式:社区治理的创新密码

白沙派出所摸索形成的“123”社区治理新模式,即一支队伍固本、两个平台赋能、三项机制强基。其中,“两个平台”之一的“相约流动警务室”,让服务更加灵活机动。社区民警可以根据群众需求,与“桃源义警”队等一起到辖区的各个地方开展活动。3月19日,“相约流动警务室”活动现场,社区居民邱女士险些遭遇诈骗,多亏了民警的及时劝阻。

而“三项机制”中的“联户速办”机制,更是让便民服务更加温情、务实、高效。党员民警将“警民联系章”印在群众户口簿的最后一页,把联系方式留在群众“珍藏”的重要证件上。今年3月,社区困难户李大爷遭遇经济纠纷,他拨通了户口簿上社区民警蒋昌源的电话。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蒋昌源四处奔走,多方协调,最终帮李大爷理清了欠款,解决了纠纷。

在白沙派出所,党员民警将为民服务理念融入户口簿。“联户速办”机制,借警民联系章与上门服务队,实现警民双向互联到户,把帮扶对象连片成网,让便民服务更温情、务实、高效。

此外,白沙派出所还在“桃源义警”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在红星美凯龙商城组建12支“铺铺联防”应急队伍,以桃源社区东西片重点单位为中心,汇聚安防、物业、保安等力量。同时构建平安哨点机制,发挥居民人熟地熟的优势,协助民警掌握辖区治安动态,共当社区“主人翁”。

正如白沙派出所党支部书记黄飞所说:“我们通过共建,形成共治,达到共享。‘党建 + 平安’的新模式,让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组“123平安密码”,锁住的是居民身边的风险隐患,开启的是万家灯火里的平安图景。未来,白沙派出所将继续深化“123”社区治理新模式,为社区的平安和谐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三明市公安局)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一级巡视员钟恒钦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