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以文化自信铸就品牌强国的文明跃迁

朱文秋    2025-05-09 16:05:21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文明形态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品牌的崛起路径已突破传统商业逻辑,演化为文明形态创新的实践载体。这一进程既承接轴心文明的智慧基因,又嵌入制度创新的时代密码,更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锚定“和而不同”的价值坐标,构建起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制度优势为支撑、以创新生态为动能、以文明对话为使命的品牌发展新范式。其发展轨迹不仅重塑了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更在深层次上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禀赋与时代担当,为人类商业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以文化自信 构建品牌价值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以“和合共生”“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文化基因为内核,构建起独具东方智慧的价值观体系。文化自觉推动中国品牌突破西方价值体系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以义取利”“兼容并蓄”的独特发展逻辑。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品牌的文化表达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亦非对潮流的盲目追随,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转化为绿色制造标准,将“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升华为社会责任体系,将“美美与共”的天下观具象为全球合作模式。这种文化转译能力,使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中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具备价值通约性,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在于其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当消费者选择华为手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信任投票;当故宫文创、“中国李宁”系列风靡海外,折射的是对中华美学体系的认同。这种双向互动的文化认同机制,构建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精神共同体,使品牌价值超越物质层面,演进为技术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双向建构,升华为民族自信的象征符号。

二、以制度优势 支撑品牌发展的战略支撑与韧性源泉

从“品牌强国”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设定品牌集群培育目标;从“新基建”战略夯实数字化基础,到自贸试验区创新品牌国际化服务机制,制度供给的系统性、前瞻性,使中国品牌发展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无序竞争与资源耗散。这种制度优势在实践中转化为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如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抗压能力,如应对技术封锁时的产业链自主可控体系建设上的应变与调整。

制度创新更催生出“新质品牌培育机制”。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民营企业依托“专精特新”政策攀登技术高峰,平台企业借助数字生态重构商业规则。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工程培育的近千家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超5%,其发展轨迹印证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效能的实践逻辑。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共进的格局,打破了“大企业垄断创新”的西方路径,形成了“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存的品牌生态。

三、以创新驱动 塑造品牌跃迁的核心动能与智慧表达

中国品牌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理论范式。在技术创新维度,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体系,国家实验室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企业研发中心攻坚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产业集群推动创新成果规模化扩散。这种“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生态,使5G通信、特高压输电、高铁系统等重大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迅速走向市场,创造了“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双重奇迹。华为鸿蒙系统打破操作系统垄断格局,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技术引领全球能源转型方向,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超越,更是创新范式的重构——将系统思维、整体观念融入技术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在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新层面,中国品牌展现出独特的进化智慧。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通过分布式算法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抖音电商以“兴趣内容”激活消费新场景,这些创新根植于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与数字生态优势,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商业教条。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创新对全球消费话语体系的重构,如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符号。实践证明,通过品牌价值创造、生态链接、科技孵化,让文化自信与商业创新的融合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坐标系。

四、以全球担当 彰显品牌强国的文明使命与未来坐标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进程,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的全球实践。在技术标准领域,大疆主导制定无人机国际标准,海尔牵头物联网家电标准建设,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品牌正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在价值输出层面,比亚迪新能源解决方案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传音手机搭建的非洲数字服务网络缩小“数字鸿沟”,这些实践超越了传统跨国公司的逐利逻辑,彰显“达则兼济天下”的文明胸怀。这种发展型品牌范式,将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创造相统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面向未来,中国品牌需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建立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准则;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品牌叙事体系,推动文明互鉴;在深度参与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国际规则制定,通过技术伦理、文化对话、全球治理的三个维度,深化文明担当,贡献东方智慧。

品牌强国的建设,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文明形态的现代重构;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支撑,更需要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引领。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与日俱增。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映照着中华民族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信的历史跨越。在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品牌正以兼济天下的气度、守正创新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篇章。

(作者为山东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筑廉基 兴乡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