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读懂革故鼎新

何旗    2025-07-01 17:36:07    《人民周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传统文化事关一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伴随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来的文化自尊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揆诸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突出的连续性与强大的生命力独一无二,举世罕见。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风霜雨雪,依旧傲然屹立,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型文明,其内在的精神密码值得深入探究。维系这一连续性的关键固然是构成中华文明稳定性与恒常性的诸多核心要素,但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华文化所富有的“革故鼎新”精神,不断地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正是基于这种“唯变所适”“守常求变”的革故鼎新精神,中华文明得以新陈代谢、绵延赓续。

一、革故鼎新的内涵诠释与思想流变

翻开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中华文化始终传承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高扬“日新”的进取精神。从《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再到唐朝张锐所作《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记述“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以及宋朝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中的“陛下革故鼎新,为人除害,而有司未改其所为”,等等。革故鼎新思想为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推崇和践行,或倡导政治上的变法改革、文化上的思想革新,或推动社会生活上的移风易俗、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等,把破旧立新、变革创新贯彻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展现出古代先贤对于理想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孜孜追求,拓展了革故鼎新的内容向度。

在政治领域,就是变法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变法,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后周周世宗改革,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的戊戌变法等。这些变法和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以打破旧制、开创新局的革新精神,致力于探寻国家变革与社会进步之路。如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戊戌变法的实质则是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领域,倡导思想革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涌现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大家。他们阐发的精妙哲理,为后世思想家所吸收和创新。在先秦诸子之后,每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精进,在思想上产生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数个学说;文学上有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形态的作品;在书法领域就有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字体。这些成就既是中华文明的思想遗产,也是历代先贤们在兼收并蓄中推陈出新的结果。在社会领域,就是移风易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哲先贤就把革故鼎新与移风易俗相关联,主张“习俗移志,安久移质”,通过革除旧弊、去其旧染、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实现移风易俗。在科技领域,就是技术发明。如提出“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主张奖励新书、新器、新见、新识。

千百年来,革故鼎新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已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故鼎新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革故鼎新是中国古代先哲圣贤深邃智慧的深刻凝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内核、政治理念、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和契合性。

从世界观层面看,革故鼎新蕴含的中国传统通变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近相通。这种契合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选择、认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有的逻辑结构及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尚变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基因。从历史观层面看,革故鼎新所主张的社会变革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异质同趣。这种契合性既体现在二者都主张时代进步,尊重历史规律,强调社会变革的思想内核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也体现在二者都强调个体的向善向上,通过自我“扬弃”不断实现更新和完善,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从文化精神层面看,革故鼎新所传递出的批判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共融共通。

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革故鼎新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契合性,有利于革故鼎新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的当代传承,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不竭的文化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对革故鼎新的探索与实践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洞察时代发展大势、聚焦人民期盼呼声,以革故鼎新的胆识和气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超越、永不停滞,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革故鼎新的史诗。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成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革故鼎新、改天换地,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走出一条新路”的锐气,勇当先行先试的“拓荒牛”、南下弄潮的“闯海人”,用智慧、勇气和汗水拼出了一片强国富民的崭新天地,在中国大地谱写了“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无论是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还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无一不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用革故鼎新精神谱写的绚丽华章。

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革故鼎新的历史。不论是自我革命,还是社会革命,每在历史的紧急关头、重要时刻,每遇到各种矛盾和难题,我们党总是能够通过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破解一道道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自身焕发出更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

四、革故鼎新的思想价值与启迪

“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回眸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变革是历史常态,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延绵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故鼎新精神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文明中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处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意志,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刻不停歇地推进改革发展,凝聚坚不可摧的奋进力量,不断化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在革故鼎新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回顾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发现,改革者无不重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是因为,通过思想解放,可以摆脱社会发展的历史包袱、解开人民群众的思想束缚。改革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正是为了打破发展停滞的僵局,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扫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推动改革的思想前提,便是推动人民群众摆脱思想上的包袱,重新关注研究新时期的情况特点、提出符合新阶段的思想方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斗争精神是革故鼎新精神品质的应有之义。从本质上来说,斗争的实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无畏的斗争精神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从而引领社会革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我革命,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认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10年来,尽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许多历史性成果,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就可以停脚歇气。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党和国家事业处于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贯穿着推动事物发展的矛盾,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党内或是党外,都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在新的历史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应认识到长期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勇于突破利益集团藩篱,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胜利。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相比过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10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前推进,党和国家不断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成宪法部分内容修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共列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内在呼唤着革故鼎新精神的持续弘扬。新征程上,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以革故鼎新的正气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锐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案例库建设的实践策略
下一篇:读懂为政以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