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读懂任人唯贤

吴瑞    2025-07-17 18:45:12    《人民周刊》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组织撰写的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丛书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本刊约请这套丛书的主编和10位作者撰写相关文章,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人民周刊》分两期刊发,以飨读者。

任人唯贤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为中国的大一统发展和中华文明绵延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结合,任人唯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了智慧,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读懂任人唯贤,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中理解任人唯贤的时代内涵,在梳理和总结历史实践中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在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指导下持续发展选人用人机制,是新时代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任人唯贤的历史根脉和思想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精华。成语“任人唯贤”的用人智慧最早出自《尚书》中的“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脱胎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为政以德的政治抱负。追溯中华文明史,从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到科举制的诞生、成熟、发展,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始终坚持贤能治国传统,对于“贤”的认识在历史岁月中大浪淘沙,发展出人才培育、选拔、管理、使用领域丰富多元的政治智慧。

在古代政治思想的论述中普遍认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唐朝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从良法到善治之间,需要广泛发挥人才作用,以才干贯彻落实治国理政的战略主张。《尚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则以调味必备的材料为喻,表明国家治理离不开贤良之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审慎协调各方权益、妥善处理各种情况。老子在《道德经》中将治国比作烹饪,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魏晋时期政论家傅玄所作的《傅子》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大意是,圣明的君主必须通过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然而并非凭借良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实现大治,还必须要有贤良的辅弼之人贯彻落实。儒家“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墨家“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法家“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等人才观,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关于贤能治国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已经对选拔人才的关键性有了十分充足的把握,选拔合适的人才对于治国理政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体现在君王的成败功绩,更关乎天下的安危、百姓的生计、政治的清明。基于对任人唯贤重要性的认识,在历史发展中“贤”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上古时期,掌握技能的人就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推崇,如黄帝发明了机杼、车轮,嫘祖会养蚕缫丝,炎帝教人们学会用火,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技术。他们用才能为众人造福,并不是追求“没有载体的虚德”。所以,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就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准。

《尚书》中所倡导的任人唯贤,强调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作用,在这里“贤”的意思是“有德谓之贤”。何为“以德为先”?《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孝是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养天下的父母,而“天下父母”也正是无限接近人民的概念。由孝及忠、移孝作忠,产生了“举孝廉”的选人机制。除孝敬父母、清洁廉隅之外,品德高尚正直,能犯颜直谏等,都是古代选贤的标准。靠“举荐”选拔人才和官员的制度实行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才被逐渐取代。

任人唯贤思想及其历史实践,是宝贵的思想传承和历史经验,呈现出许多富有中国智慧、可资借鉴的启示。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代用人智慧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任人唯贤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任人唯贤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与任人唯贤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和服务者,其核心在于“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多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心系国家兴亡、百姓福祉。无产阶级干部“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丈夫“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任人唯贤思想在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价值、强调人才选拔的公正性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任人唯贤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重视本领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都强调人才选拔应基于实际能力和德行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处于社会活动之中,为社会大众服务,必须要有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有对无产阶级身处境遇的同情和悲悯,有以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头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现实关怀特性也使由此形成的社会道德标准始终关切现实,关注百姓的真实感受。与治国理政紧密相关的人才领域,将道德修养视作首要标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人才选拔应基于实际能力和德行修养,这种契合反映了二者在人才观上的高度一致,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理念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与任人唯贤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基于民主集中制探索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管理制度机制体系,实现民主与集中的和谐统一。任人唯贤理念下的中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化发展,内含倡导社会和谐与人人平等的公平主义观。两者虽源自不同时空背景,但在追求社会公正、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目标上殊途同归,体现了跨越时空的智慧共鸣与价值观共鸣,在核心理念上展现出深刻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但是二者对于人才、道德与实践的认识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为党的干部人才队伍学说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中国共产党对任人唯贤的不懈求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才问题,不仅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门谋划,而且在“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节中指出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正是因为对“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的历史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不同时期都赋予了任人唯贤非常具体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提出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同时从组织上建党。创造了整风运动这种普遍深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形式,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对于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选出“成熟”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干部选任制度化发展成为党的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针并被写入党章,为确保任人唯贤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并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鲜明提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原则,确保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充足的人才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与任人唯贤中的公平正义观相契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相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最好的传承践行者,也是两大思想理论最好的创新发展者。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史为鉴,充分吸收任人唯贤的古代用人智慧,按照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适时选人,适才拟职,做到人岗相宜,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干部人才头脑,和在选拔任用中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的考察,成为任人唯贤进化发展的时代内涵。

四、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践行任人唯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人唯贤的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从严管党治吏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抓住管权治吏的要害、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系列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确保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擘画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提出选人用人是风向标,把选人用人与干部作风乃至党风联系起来,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提出新时代干部选任体系,即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其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政治标准;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提出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在这些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时代党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焕发勃勃生机,各行各业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深入推进从严管党治吏,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做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于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卡脖子”领域,加大“高精尖缺”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形成良好学风和科研氛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

在理论与实践的进路中深刻把握任人唯贤的历史传承、内涵演进与实践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德才兼备”干部原则,并发展出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赋予了任人唯贤新的时代内涵,使这一具有悠久传承的政治智慧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任人唯贤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结合空间,为探索面向未来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和制度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注入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发掘和运用任人唯贤的文化传统、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推动其中的从中国故事到中国经验再到中国理论的提升,是对任人唯贤最好的时代注解、传承和弘扬。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读懂天人合一
下一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