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网络视听行业,持续奉献精品力作,推动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版权保护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留意到,与行业快速发展相伴生的,是盗版手段不断升级、盗版现象愈演愈烈。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致力于建立健全版权保护制度,但是盗版问题仍然危害着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张颐武提交建议,着力保护文化产业版权。在建议中,针对层出不穷的文化产业盗版现象,他提出三大解决方案。
第一,加快推动版权保护立法入刑的进程,完善侵权认定标准与刑事追责程序,建立快速响应执法机制,为文化产业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张颐武介绍,日本《著作权法》将未经授权的电影解说短视频定性为刑事犯罪,通过逮捕多名侵权发布者,显著遏制了影视内容二次创作的盗版泛滥;2025年2月,美国法院判决腾讯视频对海外盗版网站的跨国诉讼胜诉,腾讯视频获赔6.16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影视维权最高赔偿纪录,彰显了法律对盗版产业链的震慑力。
在张颐武看来,为版权保护立法不仅可以大幅提升违法成本,更能以刑事威慑力倒逼市场规范运作。
第二,加强全民反盗版宣传。
张颐武介绍,日本的“保护内容创作价值”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通过校园普法、公益广告、社交媒体宣传等举措强化公众版权意识,2020年至2022年,日本盗版网站访问量下降了37%,盗版线索举报从2019年的1.2万件增至2022年的3.1万件,增长158%。
“这是凝聚社会共识、压缩盗版生存空间的关键性举措,也凸显出公众意识提升对盗版行为的抑制作用。”张颐武分析,当全社会形成“使用正版即维护创新”的普遍认知,盗版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第三,推动形成反盗版综合治理机制,全链条“快准狠”打击盗版。
在张颐武看来,整治盗版是一项跨行业、持久性的系统工程。他建议,建立由中宣部统筹协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版权局、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司法部协同联动的六部委综合治理机制,从平台压实主体责任、盗版小网站断网关站、切断盗版资源分享传播渠道等全链条,构建无死角的综合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体系,应既能在短期内缓解当前的盗版乱象,为权利人及时止损提供保障;远期内又能完善相关立法,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司法机关的救济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自律效能,强化各个平台的主体责任,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版权保护意识。”张颐武认为,逐步形成多元的综合治理体系,方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颐武看到,当下的盗版行为,量大面广。“严格遵循持证运营、境外节目合规引进、大屏端持牌照播出等要求,是企业合规、内容合规的前提与保障。”在实操上,他建议“抓大放小”,优先重点打击高流量、广传播的典型违规主体,形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的治理效应;督促长、短平台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拒绝“避风港”原则,做到“谁的平台谁负责”,要求平台主动进行版权保护治理,采取过滤拦截等有效措施主动防控盗版内容的出现,并及时处理相关投诉,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处置重复侵权账号。
(《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