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蔡继明: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4-27 10:46:32    《人民周刊》

“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流经济形态。”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赋能作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关于用数字技术赋能和提升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深入剖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现状、以数字技术赋能和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等。

围绕这份建议,蔡继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他说:“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对农村消费和农业生产的赋能,正在加速推动农业生产力升级;从赋能路径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将为更高水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可行路径。”

 

图为蔡继明在2025年全国两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拥抱数字技术 发展智慧农业

记者:您提议用数字技术赋能和提升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源于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亟待进步之处的观察与思考。那么,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如何,数字技术的赋能又将主要面向农业生产力的哪些方面?

蔡继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显著低于工业,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仅为22%,不足四分之一,甚至低于菲律宾的23%。与此同时,韩国、经合组织国家、日本、欧洲货币联盟、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平均为63%,超过五分之三。

随着数字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演进,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农业领域。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通过数字技术的渗透和融合,正在经历创新性变革。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新的发展赛道,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

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发展层面,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智慧农业将有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乡村全面振兴层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和优势,加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建设;在农民增收层面,面对农村劳动力基数下降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挑战,我们应鼓励拥抱网络直播等数字技术,培育懂数字技术的“新农人”。

记者:数字技术的赋能,将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目标?

蔡继明:近年来,数字技术与生物育种、低空作业等农业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加速推进,智慧农业、工厂化育苗、农旅融合等正在拓展农业的边界,催生出越来越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形态,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例如,在生物育种领域,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科研的发展,基因编辑后的种业品种亩产可提升10%—20%,编辑后的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达到95%。再如,在高效种植领域,智慧农业正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全国采用北斗导航定位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已超过60万台,收集了近200亿条农机综合数据,部分区域实践证明农机作业效率可提高3倍、作物播种收割耗时缩短四成、减少农药用量近半、节水三成以上,有效缓解了当前水肥施用粗放、人工播种收割效率低、农场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和痛点。

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您在建议中提出,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最后一公里”,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蔡继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的差异一直是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体现。在数字经济时代,宽带网络就如同公路一样,是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而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运用,首先依赖于网络的普及。《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行政村宽带网络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充分发挥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领域的优势,成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数字中国的版图延伸至每一个乡村。

记者:在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新农人”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继明:“新农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生力量,也是新质农业生产力的“播种者”。一支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农人”队伍正在崛起,包括“打工妹”直播带货、大学生回乡电商创业等新型模式,这些模式吸引了大量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不仅擅长运用数字技术,还致力于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近年来,活跃网店数量已占农村家庭户数的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的淘宝村(集群)在全国各地如星星之火般逐渐燎原。随着“新农人”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众多高学历人才回归乡村,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村人口流动实现了良性循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正在加速推进。

记者:您认为,用数字技术赋能和提升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蔡继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和提升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途径。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将数字技术作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手段,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三股“新活力”。首先是新技术,我们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技术与生物育种、低空作业等农业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其次是新业态,智慧农业、工厂化育苗、农业旅游的融合等正在拓展农业的边界,催生出更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最后是新模式,耕地林地等资源的质量监测、盐碱地等非传统农地的改良、节水灌溉等措施,正在推动农业向低碳化、精准化、循环化发展,促使农业从依赖资源向科技驱动型转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标志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

 

(《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上一篇:周恩来:可敬、可爱、可亲、可感的共产党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