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论坛期间,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重磅科技成果集中发布,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就,为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从前沿科技的突破到产业应用的深化,中国科技正不断展现强劲的创新动力。这一背景下,如何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展现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信与底气,不仅关乎国家形象塑造,更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当前,科技传播适逢多重机遇,更应形成创新与传播双向赋能格局。
传播内容上,科技创新能力正全面跃升,为科技传播提供优质内容资源。论坛上,包括宇树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智能体各显神通,能够对话、看诊、下棋、泡茶,以多元形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DeepSeek开源共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粒子特效和动态捕捉等技术吸引世界目光,传递中华文化……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不仅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构成了科技传播的持续性内容供给,让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更具传播价值。
传播形式不断演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科技传播注入更强动能。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特别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在媒体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优化了科技传播的内容呈现,还打破知识壁垒,让公众以更直观、沉浸的方式感受科技进步。例如,论坛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与会者仿佛置身未来科技世界,亲身体验滑雪、赛车等创新成果。这种沉浸式互动不仅增强了科技传播的表现力,也通过与会者的交流分享,加速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和社会认知度的提升。
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故事传播。202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明确立法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有力保障,为科技领域传播营造政策便利;民众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为科技领域传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了解科技动态、参与科技讨论。科普类短视频、科技论坛、科技展览等形式兴起使得科技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一方面,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增长,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更快转化,缩短了先进科技进入市场和日常生活的周期;另一方面,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与参与,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传播的活力,形成了科技传播与公众需求的良性互动。
国际竞争中,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攀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重要一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科技集群强度、高科技出口占比等核心指标蝉联首位。这种基于技术实绩的传播,形成了“用产品说话、用数据证伪”的强说服力模式,使国际受众从“质疑中国创新”转向“解码中国模式”,让中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发深远。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有效讲述科技创新故事、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与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增强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科技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借助中关村论坛这一重要平台,科技创新与传播相辅相成,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让中国科技之光更加闪耀,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人民周刊》2025年第7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