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正以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成为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3月14日,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和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联合主办的“新形势下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研讨会暨《深层力量: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新书发布”活动在京举行。作为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系列活动的第50次会议,本次活动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总结。经梳理,新形势下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离不开三个关键词:传承、践行与创新。

传承金融文化的深厚底蕴
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局长卢五星在欢迎辞中指出,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推动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金融街服务局通过联合人民日报出版社及科研院所,共同推出“睿思汇”品牌活动,聚焦金融财经领域的图书发布与主题研讨,旨在加强理论学习宣传解读,促进驻区企业及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卢五星强调,金融文化的建设不仅是金融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关键。通过举办此次活动,金融街服务局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高效、透明、包容和有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致辞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发展的“五要五不”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本质要求,揭示了金融发展的文化根基。其中,“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体现了金融文化的诚信观,而“要义利兼顾,不唯利是图”则凸显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义利观。李扬强调,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平衡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要优先考虑功能性,这正是中国文化义利观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他进一步指出,践行中国特色义利观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还是养老金融,都需要以中国特色的义利观为指导,克服“唯利益论”,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两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吸收了红色金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深层力量: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一书的出版,正是对这一重要命题的深度解析。该书不仅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战略背景、基本内涵和文化渊源,还以“五要五不”价值观为基础,构建起分析与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框架。刘华新指出,金融文化建设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软实力。人民日报出版社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与金融界、学术界的合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金融财经图书,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金融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践行,不仅体现在理论探讨中,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来自金融行业的专家和从业者分享了他们在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经验和思考。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张亮表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保险业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转型期,亟需通过金融文化建设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保险业的诚信观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稳健审慎、依法合规则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通过加强规范标准供给、人才队伍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自律职能,助力行业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牛晓锐则从司法角度探讨了金融文化的建设。他提出,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司法文化是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北京金融法院通过总结提炼金融司法文化的几个核心价值理念,如忠诚为民、崇法尚德、依法履职、实质司法和协同治理等,着力提升金融司法工作质效,助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司法文化的建设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北京金融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金融司法工作人员的文化自信,以高质量金融司法支撑和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
从金融价值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提出了深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研究的建议。他认为,金融文化的建设需要从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规范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价值观层面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道德规范层面的底线,重新树立新的道德伦理规范,为金融创新与金融活动提供“软规则”与基本底线。
作为银行业代表,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园分享了该行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实施“文化铸魂、文化引领、文化润心、文化塑形”四大工程,该行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植于业务经营管理各领域各环节。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激励责任担当、以廉洁文化涵养清风正气,通过这些举措,该行不仅凝聚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共识,还推动金融文化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中,增强了金融文化的内生动力,唱响了金融文化的主旋律。
创新金融文化的多元形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和从业者不仅对以往经验进行了总结,还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在新书发布环节,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巍表示,《深层力量: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命题具有战略性,需要从国家金融战略角度来审视。他强调,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需要重视三个主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世界近现代经济思想与金融文化。通过构建“1353”的认识框架,即一个思想指引、三个基石理念、“五要五不”价值观架构和三层行为规范,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可以更好地指导金融实践。
中债资信首席评级业务总监李欣则从评级行业的角度,展示了中债资信在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创新探索。据介绍,中债资信是国内首家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公司,通过探索投资人付费评级模式,保障评级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该公司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践中,中债资信不断探索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通过数据的全面覆盖和深度加工,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放眼未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建设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推动文化创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人民周刊》2025年第7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