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红旗渠精神永在

——访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副院长陈晓萍

本刊记者 钱敏    2025-05-06 10:52:02    《人民周刊》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漳水汤汤,奔流不息。60多年前,以重整河山的凌云壮志,河南林县人民用双手在太行绝壁上生生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条渠,是林县人民的“生命渠”,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红旗渠,那条蜿蜒的水渠依然在流淌,那座精神的丰碑依然巍峨。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2025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记者对话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副院长陈晓萍,重温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赓续传承不朽的红旗渠精神。

 

2025年3月25日,学员们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交流。

 

记者: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谈谈您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

陈晓萍: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社会实践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精神,集中展现了林县人民的优秀品质。从不同的视角看,红旗渠精神有着不同的解读,其内涵也非常丰富。

就其基本内涵来看,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1990年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中,第一次把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另一种是时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5日)发表《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一文中,把红旗渠精神概括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句话来看,杨贵总结的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同。

红旗渠精神在对外宣传中,是以1990年林县县委的概括为基本内容的。

自力更生是红旗渠修建的立足点。红旗渠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它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面对国家的困难,林县人民倡导“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他们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而是立足本地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渠。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材料自己生产。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彰显了林县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的主动性,他们不认命、不服输,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修建的意志品质。艰苦创业集中表现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奋斗的思想品格、斗争精神、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比如,跳进冰冷刺骨的漳河水里,他们说:“天寒,我们心里热;水猛,我们意志坚。困难就怕英雄汉,誓逼漳河上高山。”太行山的石壁上写着:“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吃苦。”“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林县人民,在生存能量大释放的同时,智慧能量也尽情释放。“明窑堆石烧灰法”、长藤结瓜库池工程等,都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一锤一钎一干十年,体现着重在持续的奋斗精神等。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修建的力量之源。红旗渠是一个劈山填谷的巨大工程,先后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个渡槽,绵延1525公里。这样艰巨的工程,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靠的是团结协作的伟大合力。团结协作的背后是林县县委的全面领导,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组织能够使得力量倍增,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修建的价值导向。修渠是为了全县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也激发了林县人民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东姚公社距离红旗渠渠首最远,受渠水灌溉效益最迟,他们却是一支积极参加修渠的“远征军”,有人问他们:“二干渠的水浇不到东姚的地,你们白费那个劲干什么?”东姚的民工说:“只要能把漳河水引到林县,即使先浇其他公社的地,咱林县不也是多为国家打粮食吗?”这也是红旗渠工地上的普遍风格。许多民工都公而忘家、公而忘私。河顺公社50多岁的老石匠魏端阳,几年来一直离家在水利上干。他家孩子多、劳力弱,他老伴问他:“自留地没人种,咋办?”魏端阳说:“红旗渠水不过来,全县大田不能多打粮,光种咱小片自留地,顶啥用?”这样的故事在红旗渠上数不胜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内涵。

记者:红旗渠建成至今超过半个世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已老去,但红旗渠精神不会过时。请您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红旗渠精神在今天的价值。

陈晓萍: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的充分认可。红旗渠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渠,“为了人民”是修渠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能够在困难时期挑起修渠的重任,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于党员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很好的示范。

红旗渠精神是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1959年的大旱逼出来的。面对困境,他们迎难而上、敢想敢干;面对问题,他们去研究去解决;面对危机,他们主动识变应变,在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面对艰巨任务,他们以团结的伟力成就世界奇迹。今天的时代,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们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如何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的国内首次考察中,宣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以精神的滋养坚定前进的信念。红旗渠精神带给我们的就是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

红旗渠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载体。周恩来总理曾经称赞红旗渠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并推荐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参观红旗渠。上世纪70年代,先后有119个国家的11300多人到红旗渠来参观考察,新中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纪录片《红旗渠》,红旗渠一度成为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载体。目前,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是中组部外国政党培训重点合作院校,外籍学员已经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的国际影响力。

红旗渠精神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有着无限的创造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在《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中指出:一向被认为组织程度不高的农民,一旦有人能提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正确主张,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他们的潜能便会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令人吃惊的巨大力量。红旗渠的修建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改天换地。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人人都是主角,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回望红旗渠,流逝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精神。展望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价值无限,蕴含着强国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在弘扬红旗渠精神方面,您所在的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陈晓萍: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主阵地,自2013年成立以来,秉持“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致力于打造红旗渠精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宣传中心”,取得了较好培训效果和社会效应。

发挥阵地作用,教学培训成效显著。学院始终坚持“姓党”原则,不断推动学院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凭借独特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形式、优质的教学服务,学院赢得学员高度认可。截至目前,学院培训班次共8900余期,培训学员共48万余人次,达到了培训地域、学员层次、行业领域全覆盖。学院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用红旗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先后承接越南、老挝、俄罗斯等考察团,涉外培训班次和学员已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被确定为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教育基地、中组部外国政党培训重点合作院校、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学院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强化科研赋能,打造精品课程矩阵。学院依托林州红旗渠及周边红色教学资源,按照“一个聚焦、三个结合”原则,即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与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目标、地方特色亮点相结合,精心打造了“红旗渠精神+”精品课程体系(库),涵盖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主题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15种教学方式的120余门教学课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推荐目录。《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因素与现实启示》等荣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精品课。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以及林州市庙荒村、魏家庄村、桃花洞村等特色教学点教学,已成为深受学员欢迎的精品课程。

发挥平台优势,广泛宣讲形成品牌。学院积极开展“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和“红旗渠精神宣讲‘百场千校’”活动。2024年,先后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宣讲20余场,直接受众2万余人。“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获评河南省2024年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十大优秀案例。2024年秋季开学季,学院创新宣讲方式,策划的“红旗渠精神宣讲‘百场千校’暨安阳市2024年《开学第一课:红旗渠精神永流传》特别节目”为全市大中小学生呈上一堂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思政大课,首播当天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万,视频号点击量超过1700万,共有超过3000所学校160多万名师生及家长观看了这一特别节目,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点赞肯定。去年9月,我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邀请,担任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专家并到四川高校开展示范宣讲,我感觉用红旗渠的故事对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非常有效。学院撰写的红旗渠案例,入选大学公共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辅导用书。

发挥地域优势,构建红旗渠研究资料库。学院持续推进“红旗渠档案资料征集”“修渠人口述史采访”两个专班工作,挖掘整理红旗渠相关史料。去年,学院与河南省档案馆、安阳市档案馆、林州市档案馆合作,编印《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两册。近日,学院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合作编著的《人民日报里的红旗渠》一书公开出版。这本书精心编选了53篇文章,生动记录了红旗渠建设的艰辛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是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宝贵资料。

学院持续开展“修渠人口述史采访”,抢救性挖掘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记忆,让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打破时空壁垒,鲜活地重现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的伟大壮举,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截至目前共计采访600多位修渠人,整理采访稿40万余字。近日,《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学在红旗渠:现场教学十五讲》一书也即将出版,学院党性教育教材体系将不断丰富,为新时代开展红旗渠精神研究和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周刊》2025年第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7期

上一篇:运用科学方法 战胜困难险阻
下一篇:以红旗为源 筑精神之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