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代表委员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清清爽爽用权 倾情倾力服务

本报记者 张 璁 刘军国 白光迪    2025-03-05 08:20:29    人民日报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对于提振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与企业之间该如何打交道?记者采访了3位代表委员。

 

对话嘉宾:

杨中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启东市委书记

胡成中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连起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

 

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问:如何理解“亲”与“清”有机统一?

杨中坚:“亲”则两悦,“清”则相安,“亲”“清”缺一不可。党员干部应大大方方与企业交往,理直气壮为企业排忧解难,不能因害怕“瓜田李下”或者担心做错了被问责,就不敢、不愿与企业打交道了。“亲”与“清”本质上是干事与干净的关系,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亲清政商关系不是私人亲密关系,而是党委、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关心与被关心、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是共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要坦荡真诚与企业接触交往,靠前服务,更好地让企业集中精力抓创新、谋发展。

胡成中:从企业角度来说,我们更愿意跟掌握分寸、公私分明的领导干部打交道。双方目标一致,就能办好企业。企业家办好企业,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打造事业平台,带领员工和合作伙伴过上好日子;领导干部帮扶企业发展,则能创造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双方应有这样的初心和公心,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形成合力。

张连起:我在调研中发现,政商关系模糊、边界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干部与企业交往时,不清楚“度”在哪里、该如何“为”。比如是否能参加企业座谈会、上门服务时能否就近就便用餐等,导致工作片面化、简单化。有的企业想着办事程序多、流程繁杂等,也不太愿意主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不主动去对接政策、表达诉求、参与治理。针对这些问题,应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明确政商交往边界,做到既清清爽爽用权,又倾情倾力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赋能蓄力。

 


 

以政府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

问:亲清政商关系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连起:哪个地方的政商关系处得既“亲”又“清”,哪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正,经济发展就好。我观察发现,今年“杭州六小龙”的出圈,离不开当地政府懂民营企业、爱民营企业、帮民营企业的创新生态涵养。例如,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建设孵化平台、引进高端人才、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等举措,杭州为民营科创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杨中坚:近年来,我们推出一系列惠企举措,擦亮营商环境品牌。例如,推广签约即颁照、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用等模式,细化“企管家”服务,以政府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同时,创新“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模式,健全“首违不罚”、免罚轻罚等制度,让执法有力度又有温度。

胡成中: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否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惠企政策能否取得实际成效,企业能否在一个地区长期安心发展,都离不开亲清政商关系。就拿落实惠企政策来说,2024年,我们享受了超过2亿元的税费减免退及相关财政补贴奖励,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获得感非常强。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得更多助力,包括融资、配套设施、人才等要素,以及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司法保护等方面。

 


 

划出政商交往的红线和底线

问:政府与企业该如何打交道?

胡成中:政府要“定规立矩”,让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有章可循。企业应依法合规经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法治化、现代化,不是一遇问题就想着“找领导”。

企业日常经营涉及方方面面,有时遇到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特别是需要跨部门协调的事情会感到棘手。为此,一些地方设立了“助企联络员”机制。一些党员干部定点联系相关企业。企业有诉求,都可以找“助企联络员”帮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张连起:打通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畅通政策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在涉企政策制定中,需深入调研、广开言路、多方论证,让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在推动政策落实时,应主动接受监督,聘请企业家担任监督员。此外,要保持政策稳定,健全涉企政策全流程评估制度,完善调整程序,设置合理过渡期,不搞“一刀切”。

杨中坚:有了“亲”和“清”这个基础,帮企业“站台”也就有了底气。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千企大走访”、常态化举办服务企业畅聊会、成立企业服务中心等举措,“一站式”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一流营商环境需政企双向奔赴。与此同时,要划出政商交往的红线和底线,严厉查处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05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