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在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面,“二十条”措施提出“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等多项举措。
对于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人来说,减肥永远是不过时的话题。除了多运动,合理膳食也是减肥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喝脱脂牛奶能减肥”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刘航眉。
“双十一”刚过,不远处的“黑色星期五”“双十二”已经依稀可见。年底的购物节一茬接一茬,很多人买了不少东西,家里囤满了各种商品。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花钱买开心”背后的科学依据。

目前,“银发族”正加速融入网络社会,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持续推进,老年群体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进一步激发。专家认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帮扶、家庭反哺等方面齐头并进,将积极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促进数字红利惠及全民。
近些年,我国心梗的发病人数明显上升,急性心梗是院外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那么,什么是心梗?心梗发生前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哪些人是心梗的高危人群?又该如何预防心梗的发生呢?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缪国斌。
经常有人说,气到心梗,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不幸出现心梗,应该如何紧急处理?寒冬时节,温度骤降,如何预防心梗发作?11月20日是我国心梗救治日,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魏瑾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搜索时会发现,“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的开学日有多可怕”“社恐适合什么工作”等话题,吸引过万人参与讨论,阅读量甚至破亿。而在豆瓣App上,“社恐”话题排名前三的小组“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我只有一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社恐”,组员数量累积竟超过14万。
近日,“29岁博士因社恐1月叫2次救护车”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也让关于“社恐”的讨论重回人们视野。如今,不少年轻人给自己贴上了“社恐”标签。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只有约12%的人认为自己完全不“社恐”。
对于过敏这件事,很多人的经历都不太美好。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腹痛、腹泄、呕吐,或是皮肤起疹;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喷嚏不断,眼泪不止;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甚至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熟知的过敏现象。但,人为什么会过敏呢?
今年11月20日是第九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主席、亚洲心脏协会主席、心内科专家霍勇教授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复发心梗,患者一梗再梗的情况并不少见。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以流感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进入流行季节。如何提高防护意识,最大限度降低流感感染的风险呢?天津市中研附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于乃浩为大家带来防流感的科普知识。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支架手术治疗后仍不可掉以轻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院士提醒,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心脏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应警惕消化道出血。
推动妇女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支持妇女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多方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成长……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不断落在实处,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解。
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明明身材已经很苗条了,还是觉得自己要继续减肥;报的班不够多,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到掉的头发多了些,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重病……在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升级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近七成网民明确表示自己存在焦虑感,仅有0.3%的网友认为自己不焦虑。
面对复杂的防控形势,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日前,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广东省惠州市举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在会上表示,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领域特别是中医药领域合作持续深入,取得明显成效,为塑造“健康湾区”提供了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团队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大面积软骨病变,获重要突破,这是人类首次将肋软骨用于修复大关节软骨缺损。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骨关节外科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