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广西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持续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供给,有效纾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截至2024年12月,广西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7.90%。
抗阻运动是指通过克服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主要分为自身阻力类和辅助类两大类,可以根据训练目标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抗阻训练不只是“练肌肉”,更是一种从内到外优化身体机能的方式,是值得长期坚持的训练选择。
近日,一则关于浙江一男子喝6升水致水中毒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息,当事人金先生因尿少尿黄去医院就诊,医生嘱咐其应多喝水,他便一天狂饮6升水,随后全身冒冷汗、不停呕吐清水,被诊断为严重的低钠血症。
炎炎夏日,高温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身体耐受力,还悄然影响着情绪状态。伴随大暑(7月22日)时节的到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来临。多位专家提醒,夏季高温天气要预防“情绪中暑”。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十四五”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2.13万亿元,年均增速9.1%。
“运动前提升体温、加快心率、活动关节、动态拉伸,不仅可以激活神经肌肉系统、提升运动效果,还能预防运动损伤。”四川省成都市自行车队教练郑雨林对骑行前后如何热身与放松进行了介绍。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旺、湿气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三伏天有哪些养生误区?又该如何正确养生?对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中医(风湿)科副主任肖明伦。
今年3月,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发布;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推出“重儿·小乙”儿科AI家庭医生。AI儿科医生上岗后,表现如何?儿科诊疗资源,能否迎来扩容?记者进行了探访。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记者来到乡镇里的卫生院,同患者、医护人员深入交流,看当地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的进展情况。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一台灵巧的智能机器人穿梭于病区间,仅用10分钟就精准收集了一整个病区的临床标本,分类准确率高达100%。这款复合机器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唐洲平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团队共同研发。
7月中旬,北方多地的居民感觉,今年夏天有点“不对劲”。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近10省份出现持续 35℃以上高温,其中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等局部地区连续多日气温达40℃以上。刚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这种人们印象中南方盛夏时节才有的湿热,如今也到了北方。
“人们长期在空调冷风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出现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关节酸痛等,都是‘空调病’的临床表现。”7月15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上,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说,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慢病人群更应注意。
临近入伏,马上就要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夏季气温高,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更加容易出汗,食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很多人都把夏季看作减肥的最佳时机。夏季真的适合减肥吗?可能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利用夏季健康减重?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贾凯。
小暑已过,气温节节升高,局地突破40摄氏度,开启“烧烤”模式。“健身视野·服务站”栏目推出夏日特别策划,聚焦游泳、登山、骑行等适宜夏季开展的体育项目,助力大家在炎炎夏日也能收获健康和快乐。
7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推行“减盐减油”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底,湖南省居民人均每日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较2024年分别下降10%。
三伏未至,热如蒸笼。7月以来,我国南北方多地持续出现高温酷热天气。胃口差、吃不下饭,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白天头昏脑涨没精神……暑热湿气交织带来的“夏季综合征”如何破解?耳穴敷贴(贴豆)、耳尖放血……有关耳朵的中医技术成为不少市民应对不适的“清凉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