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为规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促进儿童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其中提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通过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等方法,为0~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独特优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开展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活动等八项内容。
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刘凯为广大网友讲解久坐的相关危害,并由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邢天洋进行康复训练动作演示。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如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郭起浩教授21日接受采访时建议:带老人定期做大脑高级功能方面的检查,评估老人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等。同时,尽量多陪伴老人,陪他(她)聊天、散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睡意”说来就来,随时随地可以做梦。他们可能正在学校、工作岗位上,因为打瞌睡而苦恼,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21日称,“说睡就睡”可能是一种疾病,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通常在10岁至20岁开始发病。
自从小学确诊了抑郁症,10年来,小紫因病情反复,不停地休学、复学、再休学……像小紫这样的青少年并非个案。《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生,41%曾因抑郁休学。
9月21日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消息,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最主要的类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关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潜伏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危险“杀手”。
日前,知名科幻作家韩松针对外界流传自己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一事做出回应:目前没有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只是诊断为“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同时他希望大众多多关注这种疾病,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家庭都可能受其困扰。
日前,知名科幻作家韩松针对外界流传自己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一事做出回应:目前没有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只是诊断为“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同时他希望大众多多关注这种疾病,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家庭都可能受其困扰。
吃不完的剩饭剩菜,是立即放到冰箱保存,还是等凉了再放?把热菜放冰箱里真的会弄坏冰箱吗?不少人都为这些问题纠结过。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吃不完的食物要趁热放进冰箱,越快越安全。而冰箱也并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脆弱。
我国近视呈现出高发、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居于世界第一,随着近视的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随之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所以近视防控刻不容缓。虽然近视被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可预防近视过早出现,或控制近视的进展。

“今年老人住了两次院,上一次办理出院结算,需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好了,出院结算和医保报销只需在一个窗口办理,真是太方便了。”9月15日上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本部入出院窗口,李女士短短几分钟就为其亲属办完了出院和报销手续。

9月是国家近视防控宣传月,新学期、开学季,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继“大国护眼 百城科普”北京站圆满成功后,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起的《大国护眼之策》全国主题巡讲活动苏州站于9月17日正式启动。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需求,睡眠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巩固记忆、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以及避免衰老的过早发生。良好的睡眠是人体机能的“加油站”。若长期睡不好觉,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疾患。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很多人年纪大了,会丢三落四、爱忘事,自己和家人认为这是“老糊涂”了,没什么大碍,其实这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
昨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预防接种门诊正式开诊,该预防接种门诊针对成年女性,将开展HPV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乙肝疫苗等多种成人疫苗咨询、评估及接种服务。有需要的女性可在京医通挂号平台,选择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成人接种门诊或妇保妇检门诊挂号咨询。
在物理学和微型磁铁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端粒DNA的新结构。端粒被视为长寿的关键,它们保护基因免受损害,但每次细胞分裂时都会变短一些。如果它们变得太短,细胞就会死亡。而今的新发现将有助于了解衰老和疾病。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又逢体检高峰季,定期体检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已知悉,但不少人收到体检报告,面对晦涩的医学术语与密密麻麻的数字时,仍是一头雾水,如果看到指标后面再带有上下浮动的箭头更会紧张不安,刺激度堪比“开盲盒”。如何正确解读体检报告?接下来,手把手教您看懂常见指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