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结构转型充分释放14亿多人潜在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以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结构转型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面对疫情引发经济衰退、逆全球化等超预期的复杂外部环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内部压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内需放在了8项重点工作之首,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不久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指明了方向。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增强战略的全局性”“增强战略的稳定性”。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战略的内涵与本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多个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作出的系统理论概括,是新时代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一系列基础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助力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便捷可及性较强。日本是当今全球老龄化最严重国家,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9.9%。其人口密度、人居环境等与我国近似,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突出了三者整合协同、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与重大意义。而学科与产业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辩证统一发展的两类最为重要的载体,二者之间的融合水平体现了一体化配置效率以及一体化发展质量。
党的二十大着眼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出新部署新要求。深入理解、系统谋划、组织实施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强化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更好结合起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必然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坚持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措施和基础工程,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示范引领,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探索创新路径载体,推动成果优化转化,持续全面为山亭产业突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绿色金融主要为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积极意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